日前,湖南電子科技職院2010級一名畢業生向媒體反映,自己的母校推行學費“促銷”政策,鼓勵學生跨學年交納學費。比如5月前交納下學年學費減免10%,5月交費可減免8%,6月交費減免6%。而且學校還存在延遲發放助學金和用助學金抵扣學費等問題。
對該行為,學校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部分家長擔心孩子亂花獎學金、助學金,強烈要求學校提前收學費。學校為感謝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響應家長的要求才推出“預交學費”的優惠政策,而且預交學費本著自愿原則。
不得不說,該校的這一解釋很難令人信服。其實際效果不但無法自圓其說,反而欲蓋彌彰,越發加劇人們對學校“提前回籠學費以應對資金斷鏈”、“提前收費以防學生中途退學”、“打折收費防三年級學生逃交學費”等隱情的猜測。
其實對高職院校來說,在校生中途退學、三年級學生拒交學費均非個案,原因根在社會,學校很難控制或避免。對民辦院校來說,資金吃緊甚至出現短時“斷鏈”,也很正常。尤其是兩者的結合體——民辦高職院校,生存不易可想而知。
對于民辦院校的辦學處境,某民辦教育者曾犀利地概括為“公辦院校吃財政用財政衣食無憂”、“民辦院校左學費右學費自生自滅”,言語雖有些過激,卻也頗為寫實。很多民辦院校不占用公共資源,不享受財政支持,幾乎完全依賴學費運轉。眼下,民辦院校承受著物價指數上漲、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的壓力,但學費卻沒有大幅增長。非營利性文科類民辦院校或許可以勉強維持運轉,而對于比較“燒錢”的工科類民辦院校或是投資方有“提成”的民辦院校來說,則常常捉襟見肘,至于加大投入、創新改革則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從目前情況看,不少民辦院校正承受著嚴峻的資金壓力,有必要得到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當然,“理解”并非容忍、支持和縱容學校違規提前收費,甚至搞“打折促銷”。
民辦院校要想根治資金難題以及由此帶來的輟學人數增加、三年級學費流失等一系列問題,應當苦練“內功”,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和辦學信譽,通過廣泛有效的校企合作去爭取企業行業的支持,通過穩步提升服務社會的水平和能力來增加培訓收入,從而走出單純依賴學費收入的誤區。
同時,地方政府部門在加強對屬地民辦院校進行依法監管的同時,也要積極落實十八大精神,切實轉變職能,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加大服務民辦院校的力度,盡快落實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享受同等待遇。此外,政府不妨設立地方民辦教育發展基金,為民辦院校提供項目化周轉資金;協調銀行等部門向民辦院校提供低息貸款;嘗試按照育人質量和“貢獻度”的大小向院校“購買”人才培養服務,實現不同體制院校之間的公平投入,等等。
民辦院校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須贅言。如果僅僅因為資金周轉不暢而讓學校無法聚精會神辦學,以犧牲育人質量求自救,甚至因挖空心思回籠資金而傷害學生對母校的情感和對教育的信仰,顯然得不償失。(王壽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