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課程設置與師資缺乏成短板,傳統武術在部分學校受到冷落——
如何讓武術真正走進校園?
■本報記者 李小偉
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武術在立德樹人、強身健體、完善人格以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開設武術課、開展武術鍛煉無疑會“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然而,近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少青少年熱衷跆拳道等一些舶來的體育運動,傳統武術在一些學校受到冷落。武術在校園開展得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和瓶頸?如何才能做到人人參與,讓武術真正進校園?記者近日隨中央媒體采訪團對長沙市的4所高中和婁底市新化一中進行了采訪和調查。
學武術,強體質,添技能
姚欣敏是湖南省長沙一中高三(20)班學生,從高一時開始學習武術,兩年來經過體育課和每周一次體育鍛煉課的學習,她的武術技能迅速提升,一套拳打得像模像樣。談到武術帶來的好處,姚欣敏高興地說:“剛上高中時,我的體質很差,經過兩年的學習我不僅學會了武術的技能,體質也比過去強多了。”由于學習成績優異,體質健康狀況良好,姚欣敏已經被校長實名推薦到了北京大學。
為增強學生體質,弘揚中華武術傳統文化,2008年,湖南省體育和教育部門確定了依托中小學校推廣和發展武術運動的思路,目前這一舉措在許多中小學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得到較好落實。
記者近日在湖南師大附中、長沙一中、雅禮中學、長郡中學等赫赫有名的湖南“四大名校”及新化一中采訪時發現,這些名校的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像姚欣敏一樣通過武術訓練強健體魄,擁有一兩項體育技能的中學生大有人在。
自2007年開始,武術作為一門體育選修課進入湖南師大附中。該校副校長黃月初說:“學校規定每名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修武術課,使每一名學生都會武術,懂武術。”記者發現,許多學校將武術作為對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學生的一技之長來強化,越來越多的名校將武術納入大課間和武術課中推廣普及。學校或以必修課、選修課,或在每天的大課間做武術操,或用兩者兼有的形式推廣武術運動。每所學校都有自己創編的武術操和武術校本課程。
課程設置與師資缺乏成短板
2011年,記者隨教育部督導組對各地落實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督導檢查。記者發現,在所到的近百所中小學中,開齊開足體育課的達70%以上,但開設武術課的不足50%,有武術專業體育教師的學校不到30%。
教育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由于‘怎么做’和‘教什么’的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武術進校園工作只是在一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邵世偉認為,要解決武術進學校“怎么做”的問題,需要教育和體育部門共同的頂層設計。
現實中,師資缺乏成為武術進校園的最大瓶頸。新化一中現有學生4000余名,卻只有6名體育教師,校長胡其堯對此很是無奈,“我們連模塊教學都做不到,更別說開武術課了。”
國家武術研究院對全國范圍內一些中小學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在70.3%的學校中,體育課程沒有開設武術課或列入武術內容。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武術教師缺乏。
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許多高中體育都是采用模塊教學,每校都有十七八名體育教師,但基本上只有一名武術專業體育教師,很難滿足教學需求。原因主要是應聘的武術專業學生少,很難進入“大名單”。二是武術課多為選修課,武術教師成了“雞肋”。
為解決師資缺乏問題,近年來,湖南省積極鼓勵仁山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在長沙一中、雅禮中學等10多所學校建立培訓基地,通過武術教師引領、社會機構輔助的做法,培訓學生6萬余名,有效緩解了體育教師不足的矛盾。
推廣武術從簡單易學做起
長郡中學創編的“武之魂”武術操融長拳、南拳、八卦掌、象形拳、搏擊、跆拳道、太極于一體,動靜結合、韻律感強,在1000多名高一學生的演繹下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據稱這套拳讓該校畢業生在北大、清華的新生聯誼中大出風頭。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在校園里普及武術運動,2010年8月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文,向全國中小學推廣實施武術健身操。邵世偉認為,武術進校園應該要讓武術簡約化,動作越簡單越好,學習的人群越多越好。他舉例說,現在把太極拳分為8式、16式、24式和48式幾種,其目的就是讓武術易學,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廣大中小學生盡快掌握。他表示:“武術進校園并不是讓孩子們成為武術家或專業運動員,而是讓他們通過接觸武術,激發學習興趣,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
據了解,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將從2014年開始,加大對體育教師武術技能的培訓。有關體育院校武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工作也將進入快速通道。
盡管通過武術健身操和少年拳等,能讓青少年了解武術的簡單套路和基本步法,但武術要想真正走進校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人人都參與,有關部門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