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全球統一發布2012PISA測試結果
上海又獲數學閱讀科學三項第一
本報上海12月3日訊(記者 沈祖蕓)12月3日晚18點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全球統一發布了2012PISA測試結果,上海學生表現優異,以數學613分、閱讀570分、科學580分,在所有65個國家(地區)中位居第一,86.8%的學生達到或超過了OECD平均成績,并再次呈現出上海義務教育校際差異小、均衡程度高的顯著特點。
同時,作為2012主要領域的數學,東亞國家表現出強勁的整體優勢,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北、韓國、中國澳門、日本均進入前十。
PISA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英文縮寫,是OECD發起的國際比較研究,通過對各國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測試,主要研究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否掌握參與今后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也就是說,PISA測試的是素養,而非學科知識。因此,在今晚的發布會上,上海PISA項目組負責人、上海師范大學校長張民選表示,PISA成績第一,讓我們對上海基礎教育質量充滿自信,同時也讓我們在世界教育的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發現不足,加以自省。
PISA項目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測評,每次從閱讀、數學、科學中選擇一個作為主要領域,另外兩個作為次要領域,2012年的主要領域是數學,也是上海第二次參加PISA,根據OECD對測試抽樣的技術標準要求,上海155所學校的6374名學生代表全市各類中學約9萬名15歲在校生參加測試。
結果顯示,上海學生的數學表現不僅平均成績名列第一,而且在所有國家(地區)中,上海高端和低端的成績都是最高的。上海高端學生平均成績765分,比OECD平均成績高120分;低端學生平均成績為435分,比OECD平均成績高92分。上海成績分布上整體高于其他國家(地區),高端優勢特別明顯,低端也高于其他國家(地區)。這說明上海學生的數學概念水平、推理能力、使用實施和工具描述或解釋現象的素養,在國際上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既有面向全體的基本保障,又有鼓勵冒尖的學習機會。
再具體一些的分析結果顯示,PISA描述了6個數學精熟度水平,上海高水平學生達55.4%,是65個參與國家(地區)中最高的,OECD平均為12.6%。上海低水平學生占3.8%,是所有參與國(地區)中最低的,OECD平均為23%。在數學素養分量表分析中發現,上海學生在四個內容領域分量表的表現均列第一。在解決數學問題的三個過程中,上海學生同樣名列第一。
關注PISA不僅僅是關注第一名的分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與數學表現的相關因素。比如,從學習機會角度來看,上海學生接觸正式數學內容的機會是所有國家(地區)中最高的,并且學生之間的差異很小,比OECD平均表現更均衡。在65個國家(地區)中,上海屬于學生間學習機會差異小,數學平均成績高的地區。
再比如,從學習者特征角度來看,上海學生的學習堅持性、學習興趣顯著優于OECD平均水平,學習數學的外部動機與OECD平均水平相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學生解決罕見的數學問題的自信水平是最高的,但對數學能力的自我評價并不高,并且有較多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焦慮。
作為一項政策驅動的研究,教育決策者更加關心的是,PISA測試結果顯示的校際均衡和結果公平情況。上海初中學生數學成績的差異主要是學生個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差異造成的,占71%,學習因素造成的差異只占29%;初高中合計,個人因素占53%,學校因素占47%(OECD平均值分別是63%和37%)。這表明上海初中均衡程度明顯好于OECD中學階段總體情況。
當然,此次數學表現結果也呈現出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張民選就提出這樣的命題:我們的數學成績有必要那么好嗎?我們是不是為了這個成績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價呢?數據顯示也是如此。上海學生校內上課時間為平均每周28.2小時,在65個國家(地區)中位于第九位;作業時間為平均每周13.8小時,列第一位。課業負擔較重再次成為不爭的事實。
據悉,今天同時發布結果的還有閱讀和科學兩項次要領域。上海學生閱讀平均成績為570分,在65個國家(地區)中位居第一,其次為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上海學生科學平均成績為580分,在65個國家(地區)中位居第一,其次為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
再次問鼎的意義與啟示
■陳亦冰
上海繼2009年首次參加PISA測試就異軍突起后,再次成為世界教育研究和思考的焦點。能在當前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中兩次獨占鰲頭,值得慶賀。因為它畢竟是一次真實的顯示,現實的意義在于:它反映的是一種良好的趨勢,說明我國義務教育切實受到政府、學校、家庭的高度重視,印證了我們在推進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均衡方面的進步,也揭示了學校在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方面的有效經驗。
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契機,它讓我們可以在世界的坐標中,用世界的視野、世界的標準、世界的語言來冷靜地審視中國的教育,客觀地分析業已進行的改革,更理智地尋求科學發展的路徑。它能夠帶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
第一,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中國教育不僅有歷史的傳統優勢,而且正在不斷進步。我們的政府正在以最大的努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我們的身邊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優質學校,我們絕大多數的校長和教師非常敬業。遺憾的是,有時社會的認知與教育的現實還不完全一致。我們的經驗常常是“墻里開花墻外香”,我們的成功“秘密”偶爾要靠外國人來發現:前不久美國著名記者弗里德曼在上海考察了一所普通小學后,發表的《上海的秘密》報道就是一例。
第二,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自省。上海只是中國的一個局部;數學優秀、閱讀出色,不等于科學素養也一定領先;而數據反映的課業負擔,特別是課外學業負擔,與一些歐美國家相比,還是明顯偏重,應試教育的影響短時間里還是難以消弭;中國教育不均衡的最大困境,還有待于我們用十倍的努力與百倍的堅持去改變。
第三,我們需要有勇敢的自覺。中國教育應該理智地在世界教育的坐標上思考我們的未來與責任。面對未來,我們有許多課題需要攻克,不僅要很好地運用PISA測試的數據,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而且要積極地創新和開發符合中國國情的測評標準、測量工具。上海的經驗將是許多國家的研究焦點,上海的做法也會成為其他政府仿效的樣本,如何把我們的實踐經驗提升到更高的理論層面,變成國際共享的教育財富,這應該是上海更高遠的歷史使命。
PISA測試是一把尺子,它的度量讓我們認清自己的坐標和未來的方向。它告訴我們:中國有自己的傳統和優勢,我們不用妄自菲薄,言必稱西方;它也提醒我們:中國的教育確實還有許多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們還要臥薪嘗膽,努力前行。
《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4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