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變暖需要多方面行動
——訪2013年度沃爾沃環境獎得主、中國科學家秦大河圖為秦大河院士 資料圖片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1月26日電(記者 付一鳴 和苗)“最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點不該再有爭議了。”中國科學家秦大河26日在斯德哥爾摩獲頒2013年沃爾沃環境獎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他認為應對全球變暖需要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行動。
秦大河是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地理學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他還是研究冰凍圈科學及其影響的著名專家。
在氣候變化領域,秦大河認為中國有潛力為控制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他說:“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目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較高,因此留下了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在綠色技術方面取得進展,“能夠用同樣的能量去創造目前國內生產總值3至5倍的產能,所以潛力還是很大的”。
秦大河說,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改變國內生產總值的考核方式,即將能源和資源的因素也考慮在內。應對氣候變化要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降低能耗,實際上也與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相符合。
此外,秦大河認為教育也是提升環保意識的重要環節。“例如,‘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報告發布后,被一些發達國家用作高等教育的教材,因此學生們就可以在世界科學最前沿受到相關教育。”他說,中國一些大學也正按照這個思路去做,“將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和學界的真知灼見告知青少年、列入高校教材,才能使保護環境的觀念深深扎根在年青一代的心中,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他說:“中國處于發展階段,無論是氣候變化科學還是其他科學的研究,整體來說,中國都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在氣候變化的研究領域,大批年輕人正在成長,他們將來的潛力很大。”
談及此次自己到瑞典領獎的感言,秦大河強調說,他是代表研究的領域獲得了沃爾沃環境獎,獲獎是對其團隊所從事的科學工作的認可。他希望此次獲獎能夠鼓勵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們,促進他們成長,今后在氣候變化等領域為全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秦大河表示,今后仍將專注于冰凍圈科學和氣候變化的研究。他說:“冰凍圈科學以前是很小的學科,現在正在成長,它在氣候變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此外,中國西部要發展,中國水資源短缺,這些都和冰凍圈科學的研究息息相關。”
他說,將冰凍圈科學、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形成新的科學體系,這里面還可以做很多工作。今后將和相關領域研究人員一起,既埋頭苦干,又積極開放,同時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力爭把工作做好。
推薦內容>>中國科學家秦大河獲頒沃爾沃環境獎
【人物介紹】
秦大河博士是世界著名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前任中國氣象局局長、世界氣象組織中國常任代表。
一、冰凍圈與氣候研究成績卓著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或主持南、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他系統研究了南極冰蓋雪層的“變質”過程,從定量分析入手,總結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過程的地域分異規律;他對南極冰蓋表層雪內的物理、化學過程與氣候環境記錄之間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關降水中穩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規律與溫度的關系、水汽和多種雜質來源與輸送路徑的研究結果,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對南極冰雪表層最廣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使中國南極冰川學研究躍登國際先進行列;他率先在中國西部開展雪冰現代過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實驗觀測研究,論證了中國山地冰芯中氣候環境指標的適用性;他對珠穆朗瑪峰地區冰川變化、環境變遷和冰芯綜合研究,主持編纂喜馬拉雅山冰川資源圖,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區近/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特征;他創辦了中國氣候與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冰凍圈動態過程及其對氣候、水文和生態的影響機理與適應對策研究”項目,把冰凍圈變化的影響聚焦在水資源、生態和氣候三大方面,為高亞洲冰凍圈作用區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科學積累,為中國及周邊國家水資源持續利用、寒旱區生態保護與治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和對策建議。
秦大河院士作為國際冰凍圈科學與全球變化領域研究的著名學者,在許多相關國際組織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具有廣泛影響力。他為許多國際科學計劃如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考察(ITASE)計劃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成功組織IPCC科學評估,推動中國和國際氣候變化研究
秦大河長期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的編寫。作為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2002-2008),他成功組織了IPCC科學評估活動,大力支持和推薦發展中國家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參與IPCC評估報告的編寫。該項工作在努力構建和傳播有關人類活動影響了氣候重要科學結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為人類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主持《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等研究,發起創辦了“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國際講習班”和《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科學期刊,為促進中國與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工作不斷進步,為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為中國氣象事業和國際氣象合作做出重要貢獻
秦大河博士在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近7年間,堅持面向國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提出并積極組織實施科技興氣象、拓展領域與人才強局三大戰略;他主持《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凝練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為中國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推動《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制訂下發并認真落實,大力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積極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有力地推進了氣象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氣象部門的影響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積極倡導學科交叉滲透,推動部門合作,率先實行科學數據共享,得到了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歡迎。
秦大河博士高度重視氣象國際合作,積極參與WMO的各項計劃和活動,特別重視發展中國家關心的教育和培訓計劃、技術合作計劃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氣象部門的雙邊合作。在此期間,作為WMO執行理事會南極氣象工作組組長、EC技術合作專家咨詢組、EC氣候和環境咨詢組以及WMO審計委員會成員、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氣候與冰凍圈計劃(CliC)科學指導組成員、WMO/ICSU 2007-2008國際極地年聯合委員會委員、WMO國際極地年2007-2008跨委員會工作組主席,他認真履行職責,為國際氣象事業發展和國際氣象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