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投入維修改造校舍 激發鄉、村兩級辦學熱情
遼寧鐵嶺重新擰緊村小“發條”
同是農村學校,國家及省市推動的幾乎每一輪校舍維修工程的終點都止步于鄉鎮中心校,年久失修、建在村民家門口的村級小學在維修名單上始終無名……今年起,遼寧省鐵嶺市農村村小這種鄉不管、村不愛的窘狀將成為歷史。
經過兩年施工,鐵嶺市目前已初步完成區域內所有村小及附設幼兒園的校舍維修改造工程。這是“以縣為主”辦學體制確立以來鐵嶺農村村小第一次大規模改造,此舉大大改善了村小的辦學條件,重新喚醒了鄉、村兩級的辦學熱情。
大甸子鄉撫安堡小學校長趙文切身感受到村小改造工程給學校帶來的變化。此前,每逢下雨,校舍大雨大漏、小雨小漏,操場也成了泥塘,趙文老是擔心學校會被撤并——他在該校任職的過去13年,不僅鄉、村兩級組織沒有財力支援學校建設,而且學校學生由最初200多人劇減到目前的94人。了解該情況后,去年暑期,鐵嶺市教育局投入50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整修,終于解決了校舍漏雨、學生雨季無法出操的問題,也消除了趙文的疑慮。
秋季開學前夕,記者在橫道河子鎮三岔子小學看到,為了幫這所30多年從未修過的村小翻新校園,學校附近的許多村民主動來學校做義工,而且鎮政府和村委會還隔三岔五派人來學校排憂解難。“我有二三十年沒見過這樣的場面了。”校長趙井安說,“前些年,村小陷入農村適齡兒童越來越少、校園越來越破敗、社會各方越來越不重視的惡性循環中,但村民們心里還是渴盼家門口的學校越辦越好!”
兩年來,僅鐵嶺縣就已投入資金3360萬元,對全縣31所村小的校舍、運動場、圍墻等進行全面修繕,并按教學需要為各校添置了教學和生活設施,實現了校園不沾泥、冬天室內取暖不用爐子燒暖氣的歷史性轉變。
“有的村小不足百人,而我們投入幾十萬元進行改造,在一些人看來,或許并不劃算。但對農民而言,把孩子送進家門口的好學校,可能就是他們家庭的全部希望。所以,我們想通過升級村小的基礎設施,讓每所村小都能恢復其原有的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基礎功能,使農民子女入學盡量免除舍近求遠的奔波之苦,同時借助村小改造引導鄉鎮、村、農民關愛農村教育的熱情再重新回到校園。”鐵嶺市教育局局長高景鐸說。
《中國教育報》2014年9月17日第3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