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孔子穿越到今天,他會發現隨遷子女異地求學相當麻煩,農村孩子來到大城市又有戶口的門檻。‘有教無類’難以實現!‘因材施教’更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近日對記者說。
日前,教育部報請國務院審議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出,擬將教師節日期從現行的9月10日改為9月28日。
9月28日被普遍認為是孔子誕辰日,這一提議隨即引發熱議。有人提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已經過時。為何還要將他的生日作為教師節?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童小軍說,師道傳承,就是要從古代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孔子,對現在的教師群體有“榜樣”的力量。將孔誕日作為教師節,是一種正能量的傳遞,也讓這個節日更有文化內涵。
熊丙奇說,孔子關愛學生,言傳身教,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時代一直在變,教育的理念和內容都在發生很大變化。
“從理念來說,孔子提出的‘忠君’思想,現在看來有些迂腐;從教學方式看,當年學生終生追隨恩師,吃住都在一起,現在怎么可能?從內容來看,他當年教的都是倫理道德,現在學生學的更多都是科學理論,他也教不會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施克燦說。
教育專家同時指出,針對目前中國教育界存在的問題,僅讓教師節在時間上“改頭換面”是遠遠不夠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孔子一直在提倡‘快樂教育’。然而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面對繁重課業、升學壓力,這種境界幾時才能達到?”熊丙奇說。
受訪專家指出,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單一的“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讓學校能夠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推進學校教育去行政化,增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讓教學活動回歸到教育規律上來。
“不推進中國教育制度的現代化,即使從古代把孔子請回來,從西方把杜威請過來,他們也還是一籌莫展!”熊丙奇說。
此間不乏評論認為,修改教師節日期“形式大于意義”。對此,長期從事古代教育研究的施克燦并不同意:“節日是一種形式,很重要。中國講究的是禮教,節日本身就是禮的外在的表現。這表明了國家層面上對傳統文化、古代教育思想的認可和重視。”
童小軍也表示,節日是一種象征,更是一種方向。在當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教師對精神層面的關注都太匱乏,道德滑坡的現象也值得警惕。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榜樣去學習、去修煉。
如何傳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說到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與時俱進,才是硬道理。”熊丙奇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