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來的課堂就像一碗白開水,老師講,我們聽,索然無味。自從‘班班通’設備進入課堂后,現在上課就像喝可樂,不渴都想喝。”這是沈陽市新民興隆堡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們的肺腑之言。2010年,沈陽市投入1.2億元,統一建設標準,現在,通過光纖,沈陽教育資源網的幾M甚至是幾十M的教育資源,幾秒鐘內就可下載到全市農村中小學課堂上。在沈陽,至少有75萬人直接受益于“班班通”。
在沈陽,無論是城市里的不同學校,還是城市和農村學校之間,兩地學生同上一課已不是新鮮事了。隔空對話靠的就是“班班通”。
和平一校教師湯晶正在四樓機房教自己的學生《神奇的橢圓》一課,與此同時,西塔朝小計算機教室內,也有一群學生在通過“班班通”設備和遠程視頻系統,參與到這一課的學習中。湯晶提問,兩校學生同時參與回答,還可對課內作品進行相互交流和評價。即使是遠在百里之外的農村學生,也可以與城市學生同上一課。這種像美麗夢境一樣的遠程交互式教學,使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共享,最受益的當屬農村學校。
2009年和2010年,“班班通”工程兩次被列入市政府為百姓辦的20件實事中,提出“分兩年為全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所有班級配備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使中小學校學生享受現代化遠程教育”。2010年初,沈陽市政府又提出,“改善200所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學校軟硬件環境,全部實現‘班班通’教學”。
短短兩年內,“班班通”在沈陽市實現了農村學校全覆蓋、學科全覆蓋、師生全受益,3個100%,使沈陽市成為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完成城鄉公辦學校全面普及“班班通”的城市。這背后,是沈陽市政府1.2億元的財力支持,是9748套新購設備的安裝到位,是14872個教室都擁有一套嶄新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是沈陽市教育局將“班班通”工程及時納入中央擴大內需項目“沈陽基礎教育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示范工程”中……
在沈陽市電化教育館三樓的機房內,巨大的服務器轟鳴閃爍,24小時有人值守,這里就是沈陽“班班通”的“心臟”,也是沈陽教育城域網的主服務器所在地。
據沈陽市教育研究院院長符泰民介紹,從2002年開始建設的沈陽教育城域網,目前已實現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有2000余公里光纖線路,共接入教育單位622個,其中中小學492所,占全市564所中小學的87%,其余學校也通過不低于2兆寬帶接入。沈陽教育網資源總量已達到11000G。教育資源庫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教師的網絡備課、教學和教育科研等工作,搭建了智能、豐富、易用的共享平臺。
為使“班班通”達到真正輔助教學的用途,沈陽市教育部門開展了全覆蓋、重深度的教師培訓。近兩年,市級培訓骨干教師和培訓者2000人次,區縣級培訓1萬人次。
為了給教師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沈陽市在“班班通”工程中引入屏幕書寫、控制功能。雖然看上去與傳統教學的表達方式相近,實質上卻極大簡化了設備使用及輸入方式。教育試驗證明,一個信息通過常規的語言表達需要2.8秒到2.96秒,而通過媒體手段表達只需2秒鐘左右,節約1/3的教學時間。難怪新民市興隆堡學校教師關琪感嘆:“‘班班通’不僅僅是一次設備的更新,更是對以往教育教學理念的一種顛覆,改變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節課的教學模式,我們以往的教案幾乎都不能用了。”
而學生們感受到的是,教學內容生動直觀了,課堂內獲得的知識更多更新了。現在,孩子已經不滿足于只聽老師講解,開始自己上網查閱資料,熟練進行網絡學習和自主學習了。就連他們的家長,也從過去的電腦盲,變成了電腦發燒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