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生做作業逼瘋導師網絡爆紅
提起“雙十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買買買”!而近日,5個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的研一學生,卻用一份僅發布三天,微信閱讀量卻已逼近7萬次的作業,向大家普及呼吁:12月12日還是第四個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
這份《浙大瘋傳的一份把導師逼瘋的作業》,用各種網絡熱詞、元素結合創意而成,無論形式和內容都非常搞笑。不少看過的人都表示,很好笑,而且還記住了困境兒童關注日。
那么這份爆紅的作業到底是怎樣煉成的?采訪到了制造者“腦洞大開小組”的5位組員。
靈感來自于老師的三句評語
這份爆紅的作業,實際上是一份課后作業,這門課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冬學期的《大眾傳媒策劃案例》。
“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已經發起4年,但鮮有人知。老師讓我們自己組隊,設計一份策劃作業,然后交給市場檢驗。”“腦洞大開小組”組長李玲說,任課老師徐敏也是自己的導師,在秋學期末就預告她著手準備了。
開課前,李玲先后交出了3份策劃。第一份以《你可能不知道的雙十二》為題,用雙十二血拼的圖和文字作引子,引出困境兒童關注日的含義、由來和歷年主題。但被徐老師批語:沒有情緒。
3天后,李玲又拿出第二份作業:根據困境兒童概念中的3個維度,她將8部韓劇中的男女主角穿插在各個維度中介紹,并闡述他們是困境兒童的原因。但還是因為“沒有情感”而受到批評。
看來得出大招。一天后,第三份作業出爐。“我把雙十二購物、電影人物故事和困境兒童遭受不幸的社會事件依次羅列,希望呈現遞進感來表達情緒。”李玲說,但這份作業因為“沒有情懷”再次被老師要求修改。
此時,也已經到了開課組隊之日。李玲和許文燕、蘭發添、宋佳音、李洋洋組成了“腦洞大開小組”。沒有情緒、沒有情感、沒有情懷,老師此前的3次評語讓組員們都撓破了頭。頭腦風暴時,大家靈機一動:干脆就把徐大大的3次評語作為骨架,以學生老師對話形式來完成作業。
創意+網絡流行元素=閱讀量近7萬
有了骨架,還得有血肉。組員們開始認真地研究中國困境兒童問題。
他們說,其實自己是在老師布置作業后,才知道這個關注日。而隨著查閱資料,對困境兒童的相關情況了解更多后,他們也為自己原先初版作業中,雙十二只想著敗家而愧疚。
“這個關注日已經發起4年,但我們卻絲毫不知情。我們覺得象牙塔生活稀疏平常,但這是多少困境中的兒童難以企及的未來。”
李玲說,對于組員們而言,這份對不起的情緒是由衷的,大家是帶著想改變關注日能被更多人知悉的強烈愿望,而寫下的文案。
12月2日,第二次上課當堂分享作業時,這份作業就被徐老師點贊了。用徐老師的話說,90后的話語方式,出人意料,卻如此蓬勃有力。當然,在課上,老師和同學們也給了組員不少建議。
12月6日,他們就把這份作業作為試水,通過僅有200個粉絲的學院學生會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出,檢驗市場反應。僅三天,這份原本預期可能會達到幾百次閱讀量的作業,已經被近7萬次閱讀。
同學們很雀躍,閱讀量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為困境兒童呼吁努力的成效。“我們以前也試圖幫助困境兒童,比如利用暑期去支教,但頂多體驗個把月。也去民工子弟學校上過課,算起來也就幾節課。這樣的努力能給孩子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太微乎其微了。”
就在昨晚,他們的微信平臺上又趁熱打鐵地推出了另一個小組做的圖文微信作業,相同主題,卻是不同內容。對于這群年輕人而言,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的努力,才剛開始。
而徐老師也在朋友圈致謝。“感謝互聯網讓學生們真實感受到,他們有能力影響社會并改變未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