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1所高中獲“清華成長獎”,浙江占了4席:杭外、紹興一中、衢州二中、湖州中學
他們,靠什么贏得清華青睞 他們,又有什么治校秘訣
清華大學公布的“中學畢業生清華成長獎”,全國僅21所高中榜上有名,浙江就占了4所:杭州外國語學校、紹興一中、衢州二中、湖州中學。
作為杭州唯一一所上榜高中,杭州外國語學校表示,學校2013屆畢業生共11人被清華大學錄取。2012至2013學年在清華大學就讀的55名杭外畢業生中,他們在所學專業中的平均百分比排名為28.6%,獲綜合獎學金9人次,3人獲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
其他三所,紹興一中、衢州二中、湖州中學,又是靠什么吸引清華青睞?他們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一面?日前,本報記者奔赴三所學校,打探他們的“成長”秘訣。
紹興一中
智育不好的學生只是“次品”
體育不好的學生卻是“廢品”
今年10月,紹興一中收到了一封來自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賀信:
“2012-2013年度,在我校就讀本科的貴校高中畢業生共24人,他們在所學專業中的平均百分比排名為34.5%,獲我校綜合獎學金2人次,1人獲得‘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稱號。”
紹興一中,成為全國獲得“中學畢業生清華成長獎”的21校之一。
在約采訪的第一個電話里,紹興一中校長馬德堯卻顯得平淡:“評上誰,都沒關系。”因為,他更在意的是,“大學里開始關注成長性,不只關注眼前的局部利益。”他說話的聲音,有點啞啞的。
簡單的一句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紹興一中的馬校長,挺有個性。
“一幫志同道合的教師,不為錢而來”
第二次接觸馬德堯,已在紹興一中的校長室。他戴著眼鏡,穿一件卡其色的休閑西式外套。
“清華研究學生的成長性很有意思也很科學。我對清華,又有了重新的認識。”一坐下,馬德堯就笑言。
他也在研究自己學校的學生成長性。“主要是比較各個初中學生,中考進來時,每位學生的排名以及在其畢業時的平均名次。”
馬德堯喜歡與不同的人聊天,不同的人帶給他不同的視角。他說,接受采訪,亦是對過往教育的梳理。
上周,他在全校發起“我心目中的好學校”征文大賽。學生、教師和家長,都可發稿。對這個命題,從事教育31年的他,每天都在思考。
“這可能是一所民辦的學校,可以自主辦學,可以精雕細琢。”馬德堯托著腮幫,嘴角帶著微笑。“如今的公辦學校,戴著鐐銬跳舞,束縛越來越多,很難有真正的特色了。”他感慨。
最好是所初高中一貫制的學校,每個班只有20多名學生。“校長,最好可以認識每一位學生。”而教師,必須樂育英才,“這是一幫志同道合的老師,不為錢而來。”
但令他困惑的是,現在,教師的收入在社會平均水平以上,卻感覺不到幸福。“我敢斷言,高中教師的幸福指數比小學教師低。”他疾聲道。
4年前,馬德堯擔任紹興一中校長,提出了學校的辦學宗旨:“為了師生發展,為了國家強盛。”
只有想清楚辦這所學校為了什么,才能有接下去的付諸行動。“辦學不能僅僅是為學生個體,過分強調為了學生,可能會給學生錯誤的導向。他們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馬德堯認為。
在這一宗旨之下,紹興一中制定了辦學策略:“造就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師,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生。”
灌輸“文理兼備、全面發展”的基因
這所理想學校的學生,應該文理兼備、全面發展。同樣,他希望,從紹興一中出去的學生,就帶著這樣的烙印。
學生在校3年,馬德堯不斷地給他們灌輸這樣的基因。
他“千方百計”地給學生找各種機會。他的學生,拿下了市屬高中軍訓會操第一、唱軍歌第一、現場救護第一:“文藝演出第一、詩歌朗誦第一、紅歌比賽第一,也是學校的明星。”
當然,參加比賽前,有的教師學生也會抱怨。因為,可能耽誤學習。可是,馬德堯卻說,“每位學生都有潛能,只是他們不知道潛能在哪里。參加過后,就會發現,才能發展。”今年,高三學生朱劍棟發現了一顆soho彗星,成為中國第23位soho彗星發現者。
馬德堯理想中的學校,學生每天都得進行1小時的體育運動。不僅如此,春夏秋冬假期中,都有體育在內的素質活動。
同樣,他將此踐行在紹興一中。“智育不好的學生只是‘次品’,體育不好的卻是‘廢品’。”馬德堯說,體育運動的目的,不僅是強身健體,也是“培養意志與毅力”。
紹興一中的田徑運動會,被改造成“綜合運動會”。跳繩和投籃等趣味體育項目,都納入其中。“讀萬卷書固然重要,更要行萬里路。”每學期,學生會外出遠足,步行至大禹陵、鏡湖、柯巖、梅山。
“要推薦有特色的學生,而不僅是成績好”
帶著這樣的理念,紹興一中制定了一套別具一格的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評選標準。
對于清華大學要求的“成績前1%”推薦條件,馬德堯提出質疑:“一屆800余名學生,這意味著只有8名學生獲推薦。不少優秀的學生,會因此而失去資格。”
他大膽地修改了前置的成績條件,“年級前15都有資格”。事實證明,成績并不等同于優秀。今年,一名成績排第7的學生,憑借加分進入總分第2。給他籌碼的,恰是校運動會跳繩團體項目第一名等。
這又是一個大膽的革新。
方案中,推薦生特長加分項,除傳統的學科競賽和藝術特長外,紹興一中還加入了德育加分和體育加分。校運動會團體項目第一名主力或個人前三名就能加20分,這相當于獲一個全國學科競賽二等獎的加分。
“這是一個導向,成績好的學生,必須重視體育德育。”馬德堯自信地說。在他看來,無論成績多好,都最終得回歸到本質:“怎么做人”。
但對此,有的家長卻不能理解。“有一個高分學生的家長過來找我說,為什么他的孩子不能被推薦?”馬德堯卻對他說,“我們學校就是要推薦有特色的學生,而不是只有文化成績好的學生。”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夠了”
從事教育31年,馬德堯卻感覺,現在辦學越來越難。浮躁與功利,正裹挾著教育。
“讀書時家長對學生只講分數分數,就業后父母對孩子只講賺錢賺錢賺錢。”身邊的親戚朋友、甚至學校的教師,對名校的追求,越來越盛。
“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夠了。大部分人應該是這樣的心態。”馬德堯認為。
教育的另一面,則是“過度”。“學生根本用不著學這么多。”他認為。數學出身的他,卻堅持,“數學難度應該適當降低,總量砍掉一半都沒關系。”
在他看來,“只要八九十分就夠了。騰出時間,去發展其他。”因為,刷分的背后,往往是以犧牲運動等為代價。
語文歷史類的人文素養內容,則應該增加。“現代的浮躁,就是人文教育缺失產生的后果。”
他自己,常在思考商鞅、王安石和張居正變法諸類問題。“其實,人文教育,會給你全新的視野,去審視周圍發生的一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