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結束,嘉善實驗中學貼出喜報:今年中考,省重點高中自主招生中,有29人被錄取,錄取率居全縣第一。錢夢瑩同學總分723分,為全縣中考狀元。一時風光無限。
之前嘉善公辦初中由嘉善一中和嘉善四中兩分天下,現在加上嘉善實驗中學,已是公認的三足鼎立。
嘉善實驗中學的異軍突起,歸功于3年前:一次學區劃分的契機,和一群知名老師的調動——2010年,農村中學魏塘中學改名為嘉善實驗中學時,教育局從嘉善當時最好的三所初中:嘉善一中、嘉善四中和泗州中學(民辦),調了6位名師給學校造血,3年陸續調入11位。
名師調入給學校帶來的提升,嘉善實驗中學成了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嘉善實驗中學教師交流的個別化現象,開始進入制度化推廣設計。2011年在嘉善全縣開始試點教師交流,并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教育改革試點項目。
2013年8月9日,省教育廳發布信息,以“嘉善模式”為藍本,將在全省推行小學初中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校長在同一公辦學校連續任職達10年、教師在同一公辦學校連續任教達12年,必須交流到其他學校。其中,每年交流的骨干教師不得少于所在學校骨干教師的15%。
名師示范效應
原來要走的學生不走了
嘉善縣教師交流的契機,追溯到源頭是2010年一次縣域城區調整,縣中心從老城區搬到魏塘鎮,教育局相應對學區也進行了重新劃分,農村學校魏塘中學改名為嘉善實驗中學,當時嘉善的公辦初中,熱門的有嘉善一中、四中。
在嘉善實驗中學周圍,大量商品房取代了農居房,學校發愁,怎么留住這些新小區的生源。
“學校名字改了,如果教育質量沒有提升,生源依然會流到一中、四中。”嘉善教育局教育科科長柴國忠,對實驗中學當時的處境記憶猶新。住在實驗中學附近小區的居民,很多人手里握有幾套房,不乏一中、四中的學區房,家長對學校選擇有很多余地。
“2010年,教育局從一中、四中和民辦的泗州中學調了6位名師來教新初一,都是剛帶完畢業班的,是家長口口相傳,認可度高的老師。”由6位名師坐鎮帶初一,在2011年新初一預報名時,200個摸底生源基本沒有流走,“教師調動的效果非常好,原來要走的學生不走了,相反,還有家長把孩子從別的學區轉到實驗中學來。”
第二年,嘉善實驗中學在全縣中學統測中,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等躍居全縣前茅,有些數據甚至排到公辦學校第一。
以一所弱校通過教師交流變強為范本,2011年嘉善全縣教師交流進行了制度化設計和推廣。嘉善縣有38所公辦小學初中,在編專任教師2444人,納入教師交流制度的1600多人。
建了最全的數據庫
為學校尋找合適的老師
“不能讓老師帶著怨氣去,也不能給農村學校、薄弱學校送一個不需要的老師去。教師交流前期,我們花大量時間在建立全縣教育數據庫上。”柴國忠回憶那場龐大的籌備。
全縣教育數據庫包括8項內容:
所有老師的家庭地址。“交流后,如果從家到學校行程過遠,這個事也做不來。我們調研后,幸運地發現,全縣有64.7%的老師都住在城關鎮,這樣統籌他們的交通就方便了。”方案確定,為每位交流老師提供專車接送。
教師的年齡結構。“住在城鎮的老師,三分之二年齡在45周歲以下,年富力強可交流老師多,這個數據出來我們才覺得事情可行。”柴國忠迄今還牢記著當時調研得來的數據。
名師分布。“嘉善全縣,80多個名師只有20來個在農村,也就是說,三分之二學生和老師在農村學校,但名師很少,城鎮學校只有三分之一學生和老師,卻占了全縣三分之二的名師。”在最初的名師數據庫里,嘉善38所小學初中,有12所沒有一位名師;2013年,基本每所學校已有2到3位名師,城市和鄉村各占總數的50%。
教師在每個學校的任教年限一搜索一目了然。這樣我們在限定多少年限必須交流時心里有底,不會一刀切結果沒切準。”
8項里還有3項是:教師職稱結構、不設崗教師人數、在校學生規模。這個龐大的數據庫,后來成為嘉善教師交流的“大腦中樞”。
保障制度
讓好老師動得心情舒暢
原嘉善一中教務主任楊曉霞,本來以為教師交流不會輪到她頭上。
“我在嘉善一中任教前,已經有6年農村教書經歷,好不容易調到嘉善一中,評上省教壇新秀、市學科帶頭人,家長認可,社會評價也好,所以壓根兒沒想過會流動。”
就在此時,校長找她談話,希望她交流到嘉善五中。和交流到陶莊中學的沈芳一樣,她甚至遭遇過朋友猜測:你是不是犯錯誤了,要被調走?
在教育局的教師交流座談會上,與會老師和楊曉霞一樣,提出了各種顧慮。
“老師對教師交流有顧慮,我懂。”柴國忠3年前還是一個初中老師,大學畢業后,他在農村教過書,在城市也教過書;做過校長,也做過中層干部;在最優秀的公辦學校待過,在民辦學校也待過,“跳過很多次槽,也許在以往不主張流動的教育系統里,我屬于不堪大用的人。”柴國忠開玩笑地對記者說。
教育局在設計教師交流方案時,交流老師享有很多權利——
比如津貼,從城鎮學校到農村學校去,翻3倍。在城鎮學校假如一個月津貼400元,到了農村學校就是1200元。
所有參加交流的老師,從家到學校都有專車接送。參加交流的老師評職稱優先。在農村學校教書滿三年,可回原校。
有動有不動
交流方案循序漸進
2013年中考成績出爐,嘉善一中校長袁安榮也舒了一口氣。
2010年下半學期,幾位畢業班老師調走,新家長開始憂慮3年后的中考,今年嘉善一中在省重點高中自主招生中,錄取人數30人,依然是嘉善公辦初中前三甲。
優質學校,屬于流出名師的大后方。家長和學校都有擔心,一大批優質骨干教師,甚至是名教師流走,會影響學校聲譽,影響教育質量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孩子的成長。
嘉善一中屬于流出老師比較多的學校,與實驗中學作為流入范本一樣,家長眼睛都盯著嘉善一中這個流出范本。如今是皆大歡喜。
“我們交流時,最頂尖的一批老師基本不流動,流動最多的是有發展潛力的新名師,但論資排輩來說,學校目前還不能給他充分空間,他們換到另一所學校,很快能脫穎而出,成為頂尖。而這些流出去的老師,對我們這些家底厚的學校來說,就像割韭菜一樣,成熟的割掉,新的一茬也會快速成長。”袁安榮也認同教育局的交流方案,循序漸進,每年一所學校流動1到3名,給老師和家長一個適應過程。而且在教師選擇上,一般在學段的起始年級,即小學一、四年級,初中七年級中選擇,盡量消除家長的擔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