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首批984名外省籍學生,走入浙江高考考場。
“你無法體會我內心的激動,就像當初無人能理解當我得知無緣高考時的痛苦!”異地高考,對于安徽戶口的高三學生洪小婷來說,如此之重要。
來浙江求學只為與父母團聚,可怎么就斷了升學路?就在他們快放棄之時,異地高考政策出臺。
去年12月28日,浙江省教育廳表示:從2013年起,外省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凡有完整的高中階段連續學習經歷、并具有在浙高中學籍,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此政策待遇與浙江省戶籍學生相同。
不過,1萬余名在浙的外省籍高三學生中,只有984人等到了最后。
他們,為何這樣執著?其中,當然有希冀:相信限制肯定會放松,原有的政策會改變。但更多的,還是無奈:高考內容的地域性,外省卷與浙江教材不同,轉回去不一定適應;轉學插班回老家,走關系也不易。
昨天,本報專訪4名外省籍學生或他們的家長,追蹤他們在浙江的求學路。
聶新杭
老家:河南
中學:杭州源清中學
心里話:只要有夢,只要堅持,一定可以!
錯失藝考后
終于等來高考
聶新杭給自己這次高考定的目標是:考上本科。
此時,他的同齡老鄉正在老家河南“大考”。只有聶新杭一人,執著地留在杭州。
“是他爸爸一直堅持。他總說,政策肯定會變。每年的兩會,他都關注,就關注跟教育相關的。”聶媽媽說。
這份執著,終于等來異地高考的政策。
可是,堅守的煎熬并不易。“去年10月報考英語聽力時,我才知道自己真的不能參加高考。”新杭說。
那,回家插班吧。可是,“走關系辦手續,一時搞不定”。杭州買房吧,但湊不夠錢。開車的父親、打臨工的母親,哪有這么多積蓄?即便借錢,仍是杯水車薪。無奈之下,他甚至打算第二年再考。
異地高考的及時雨,沖走了心尖的包袱。“所有的所有,都一下子釋然了。”他說。只是,他已錯失了那條最想走的發展路:參加藝考,考表演專業。“我特別喜歡唱歌,小學時還拿了全校第一。”他自豪地說。
2004年,小學四年級的新杭從老家河南轉學至杭州。當時,“下沙的文海實驗學校剛造好,招生沒有限制。”聶媽媽說。
“我跟他爸爸1993年就來杭州了,大兒子和二女兒都在老家念的書,我們照顧不到。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很不好,大兒子初中畢業就不讀書了。”聶媽媽說,一定要把新杭帶到身邊的念頭,也就愈加強烈。
高考之門已打開,但對于未來路,新杭仍感矛盾。從小隨父母來杭,身處異鄉的經歷,把他打磨得比同齡人更早熟。“別人(本地同學)不需要考慮的,我就需要考慮。”他說。
考慮什么?“我沒有資源,我要考好的學校,才有更多的機會。只有這樣,才更對得起爸爸媽媽。他們年紀大了,已經為我付出了很多。”可他又擔心,“怕自己考不好,如果上了三本(本科獨立院校),學費很貴,會給家里添負擔。”
隨即,他轉換口吻:“其實,我心態很好,只是偶爾會那樣想。未來的路還長,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去把握和改變哦。”
“祝福我吧!”他說,“只要有夢,只要堅持,一定可以!加油!”
洪小婷
老家:安徽
中學:杭州開元商貿職業學校
心里話:你無法體會我內心的激動,就像當初無人能理解當我得知無緣高考時的痛苦!
政策到來時
她已在超市實習
“你無法體會我內心的激動,就像當初無人能理解當我得知無緣高考時的痛苦!”杭州開元商貿職業學校的高三學生洪小婷,這樣形容今天即將面對的高考。
高三分班時,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的小婷“被迫”分到就業班。只是因為,她是安徽戶口,不能參加浙江省的高考。
“原來班上的同學,一大半去了高職班繼續升學。有些人的成績,并不出色。”擔任班長的小婷,特別失落。
不能升學,意味著失去一個好的平臺,還意味著今后的路可能就此改變,小婷很不甘:“我連敲門磚都沒有了。盡管,還可以自考,可是,含金量完全不一樣。”
“我們想過戶口掛靠在朋友那兒。可是,派出所說,必須是直系親屬才行。”洪爸爸說。
那么,2009年買的房子可以遷戶口吧?“還是不行,派出所說,必須房貸付清才能遷。”其實,當初買房,也是為小婷可在杭州高考而做的準備,可哪來那么多錢還清房貸。
或者,回老家高考?“教材完全不一樣,會不適應,考試太吃虧了。”洪爸爸說。
希望落空,洪爸爸眼見著女兒“開始自我放棄”,心中充滿愧疚。當初,正是對大兒子的愧疚,才堅定接女兒小婷到身邊的念頭:“大兒子在老家,老人帶的,特別寵,讀書不好。”
中考時,洪媽媽想過送小婷回老家。可洪爸爸卻說,“再等等,3年之后,政策可能會變。”
3年之后,政策真的等來了。可已經在沃爾瑪超市實習的小婷,卻猶豫了:“心思散了,怕考不好。而且,我已經落下5個月的復習了。”
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小婷回到高職班。第一次月考,“考得好差好差,被打擊到了。”那時,小婷剛開始復習1周。第二次月考,總成績提升了60余分。信心,漸漸恢復。
現在,“我想考一所在杭州的高職,我會盡力去考。不過,無論結果怎樣,我都不氣餒,畢竟我努力過了。”
劉倩
老家:江蘇
中學:杭十一中
心里話:抓住機會,夢想未來。
表姐妹倆的不同命運
“之前真是愁死了。沒有戶口,我們的經濟能力也買不起房子,弄一個戶口更是難上加難。現在這個政策,對我們打工的來說,真是方便很多。”來自江蘇的劉凱,來杭州已經有十五六年。劉凱小舅子的女兒,原本也在杭州讀書,但因為當時還不允許異地高考,只能轉回老家高考,“她媽媽也跟著回了老家,代價大啊。”
讓劉凱欣慰的是,女兒劉倩終于等來了異地高考,在杭州參加今天的高考。
“高中讀的是杭十一中,成績還不錯。”劉凱笑。女兒是四年級轉學過來的,“老家爺爺奶奶管,成績不好,我們也不在身邊,沒法指導她。”讓女兒來杭州讀書,是這么些年他和妻子作的最大一個決定。當時,因為在杭州條件也不好,兩人工作忙,妻子不同意。“后來我說,我們這樣跑來跑去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這個小孩?”妻子終于同意。
劉凱的房子租在丁橋,給女兒找了家附近的丁橋小學,但差點沒讀上書。“學校名額有限,她成績差,又考不上。我就去找校長,跟他說,如果女兒回老家,真的是要浪費掉了,小孩子會努力的。”校長被劉凱打動,收下劉倩。
小姑娘很爭氣,到五六年級,成績越來越好。初三時,考進杭十一中。
“但畢竟和市中心的小孩還是有差距的。高一剛進去時,統考排在最后面。高二開始慢慢好了。現在文科在年級前30名左右,這一年半進步很大。”劉凱說,看著女兒一天天懂事,很是欣慰,“我怎么努力,也只能給她來杭州讀書這個機會,未來怎么樣,只有靠她自己。”
爸爸的話說得多了,劉倩也悟進去了,她現在的想法很簡單:抓住機會,夢想未來。
李夢雅
老家:安徽
中學:杭州開元商貿職高
心里話:有機會就好不管最終如何。
不要爸媽陪
不搞特殊化
“她去看考場了,特別跟我們說,不要陪,什么都跟平常一樣,飯菜也不要特別燒。”昨天下午,李稚東聊起女兒的高考,激動中帶著稍許緊張。
女兒李夢雅,在杭州開元商貿職高讀商品經營專業。
“我記得是去年上半年吧,學校開家長會,說戶籍不在浙江的不允許在這里高考,心里很難受。那時候已經高二了,要是回老家,教材又是不一樣,真的很無奈,不知道怎么辦好。其實,初三時候就很糾結了。那時候沒政策,也聯系過回老家讀。但回老家呢,變數又太多。真是愁啊!”李稚東說,當時把女兒從老家帶到杭州,還沒想到高考這么遠。
那年夢雅初一,剛在老家安徽毫州讀完小學。“小孩子大了,總想著在身邊放心一些。天天見面,有什么事情也能說一說。”李稚東在杭州做裝修,妻子在一家公司打工,每天早出晚歸。他們住在筧橋,就在附近找了所民工子弟學校,“初一時很折騰,老家和杭州的課本不一樣,但小孩子還挺能適應的。”
初三時,夢雅覺得普高各方面壓力太大,自己又偏科,就選了職高。“選了商品經營,挺喜歡。她挺乖的,在學校還經常評上三好生、優秀學生。雖然每天去學校公交車要坐很久,但看得出來她讀得很開心。”李稚東的語氣里滿是自豪。
去年年底,知道異地高考政策出臺,一家人長吁一口氣:“真是高興啊!不管女兒最后成績怎么樣,至少現在我們有一個機會了!”
現在,李稚東小兒子也在杭州讀書:“五年級了,根本沒有之前女兒讀書時的糾結。政策對我們外地人來說太好了,終于不用奔波回老家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