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報名人數偏少
2012年8月,國務院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原則上2012年年底前出臺異地高考實施方案。截至2012年最后一天,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在內的十多個省份相繼公布異地高考方案。
雖然要求放開異地高考的呼聲很高,但是一旦付諸實施,并未出現人們預想的異地考生報名爆棚的火熱景象。
遼寧省招考辦普招處處長鄧玉波介紹,2012年調研了解到,全省約有五千多名外省生源符合遼寧設定的異地高考報名條件,但是實際報名人數只有預計數的十分之一。“政策12月底才出臺,而此前高考報名已經結束,一些考生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落戶或回原籍報名了。”鄧玉波說。
與之相似,湖北省只有219名考生報名異地高考,不到摸底預判數量的一成。起初由于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大,感到壓力巨大的江蘇省,實際報名的異地高考人數也只有300多人。
異地高考為何遇冷呢?各省招辦及部分中學校長們分析了個中原因:一是各地異地高考政策出臺較晚,不少學生為規避風險不敢報名;
二是由于各省高考錄取率不平衡,部分外省考生即使符合異地高考條件,也未必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如河南、湖北等省高考競爭激烈,錄取分數高,錄取率低,多數非戶籍地考生寧可回原籍高考;
三是報名“門檻”不低,如多數省份要求報名異地高考的考生及家長提供連續3年學籍,房產證或租賃合同,連續3年社保等一系列資料,條件缺一不可,把一些考生擋回了原籍。
異地高考并非一步到位近憂遠慮掣肘政策
梳理各地的異地高考方案,越是經濟發達的人口輸入地,壓力越大,方案開口越小,而人口輸出省的門檻就低得多。各省異地高考政策差距較大、不平衡,尤其是北京、上海、廣東等重點省份,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其家長表示對異地高考實施方案感到失望。
一位河南籍高中二年級學生的家長說:“北京的異地高考方案等于原封沒動,本科沒放開。我在北京工作十多年了,我兒子小學就在北京,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因為沒戶口,只能上國際班考國外的大學。”
按照廣東異地高考“三步走”的方案,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并連續3年以上持有廣東省居住證,按國家規定在廣東省參加社會保險連續3年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其隨遷子女具有廣東省高中階段3年完整學籍的,自2016年起才可以在廣東報名高考。
海珠中學是廣州市的一所有1800多名外來工子女的民辦中學。河南籍高二學生葉飾然,生在廣州,長在廣州。他說:“我很難過,我等不到廣東的異地高考了。一想要回老家高考,就不想學了。”
海珠中學校長郭開枝說,每年都會流失一批像葉飾然這樣的高中生,有的回戶籍地上高中,更多的放棄了學業。希望異地高考政策,早一天落實。
廣東省是全國外來進城務工人員第一大省,廣東省今年普通高校高考報名人數達69.2萬人,總量躍居全國第一,其中主要原因是外來人口增加。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廣東省中小學平均每個年級有20萬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和參加升學考試等困難和壓力相當大,如果異地高考不設準入條件,每年還可能有幾十萬的隨遷子女涌入廣東,形成“高考移民”。
而并非人口輸入大省的湖北,教育部門也表示擔心,敞開異地高考的大門后,明年,湖北異地高考的人數可能會大幅度上升,尤其擔心是名牌高校招生資源更為緊缺的周邊省份的考生會高考移民到湖北。
異地高考不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
針對異地高考遇冷,及各地措施差距較大等問題,一直關注研究異地高考政策的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北上廣等地方政府擔心異地高考引發“高考移民”有一定道理。
異地高考不是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資源配置、人口政策、戶籍管理、社會管理、財政體制和教育體制等諸多因素,國家層面應統攬并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調研和可行性論證,通盤考慮,制定相關舉措。推進異地高考單項改革,難以取得大的成效。
“盡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是一個可行的辦法。”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葛新斌建議,應健全中央、省級、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之間公平合理的經費分擔機制,以減輕流入地政府過重的財政負擔,把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納入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而這項工作是必須由中央政府才能完成。
專家還建議,要抓住解決異地高考的機遇,推進高考改革。
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勞凱聲說,高校招生計劃按省分配,北京等地重點高校集中,部委和地方院校都多,考生入學機會當然最優。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調整中央與地方利益格局,改變高校投入機制。“這個改革雖然難度很大,但實施改革需要勇氣和決心,一步一步往前推。同時要多開辟成才之路,使實現個人價值有更多的途徑,這才是教育改革的目標。”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