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實驗班的同學在展示他的實驗作品。袁建勝/攝
沒有重點大學雄厚的實力、巨額資金投入和精英人才培養的高端定位,也沒有高職院校具有極強針對性的訂單式人才生產優勢以及龐大的技術工人需求市場,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江西理工大學“周立功‘3+1’創新教育實驗班”提供了一個很有借鑒意義的樣本。
一個真正的班
“1,2,3,4!”每天早上7點,江西理工大學操場上總是準時出現一群學生,繞跑道慢跑1000米。操場上雖然不乏鍛煉的學生,但這些同學整齊的隊伍、嘹亮的口號,總是能引來別人關注的目光。他們屬于一個特殊的群體——江西理工大學“3+1”實驗班。
王慎明和徐書兵今年剛剛從這個實驗班畢業,下學期將前往泰國宋卡王子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談起自己在實驗班一年多來的學習和生活,他們依然激動不已。
王慎明自稱曾是一個內向的人,在別人看來多彩的大學生活于他來講卻顯得有些枯燥,聽課、吃飯、睡覺、看書,日子過得就像自己課堂上學的計算機程序,有著固定的程式,鮮有意外發生,生活平淡到乏味。
“我原先都不怎么說話的。”從健談的王慎明口中說出這樣的話,讓人感覺多少有些難以置信。
進入大三,王慎明開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問題,覺得自己如果沒有改變,出路將不樂觀。大三上學期,他進入江西理工大學“3+1”實驗班的預備班,跟著班主任王祖麟教授學習。不到一年后,通過考核的王慎明成為實驗班的正式成員。
進入實驗班后,每日晨跑、上課前同學輪流5分鐘演講、下課后同學輪流帶領大家回顧前一天所學的知識、下午半小時英語主題對話;每周一次專題討論、體育鍛煉、英語原聲影院,日程雖然緊張,卻讓王慎明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這些都是對我們的考驗,不僅鍛煉身體,也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開放,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真正學到了東西。”王慎明的同學徐書兵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課堂,滿堂灌式的老師集中授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同學面前工作臺上齊全的研發設備,老師在工作臺之間悠閑地踱步,看著同學們親自動手進行各種工程項目研發,遇到問題就與同學討論,比較普遍的問題就發動全班參加。
軟件、硬件、調試、論文寫作,同學們之間的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團隊合作取代了單打獨斗。“這是一個真正的班,在這里,同學們來自電類相關專業,既是同學、又是最好的老師,大家通過各種交流與合作互相督促學習,讓每一個人都在集體中迅速成長。”徐書兵說。
轉眼一年過去了,第二屆實驗班的28位同學畢業時順利進入企業從事研發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只有“不成器”的王慎明和徐書兵去泰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第一屆實驗班的同學經過短短一年的工作,就成為就業單位的技術骨干。
沒有合格,談何優秀?
2001年,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王祖麟意外地接到一個電話,打電話來的是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周立功,在招聘員工時他看中了王祖麟的一個學生,想要招進公司做研發工程師。
但該學生其時已經簽約另一家公司,這讓王祖麟頗有些為難,周立功得知這個消息,當即驅車由廣州趕到遠在贛州的江西理工大學。當時畢業生違約改派另一家用人單位須繳納違約金3000元,在與王祖麟和學生商議并征得同意后,周立功承擔全額違約金,終于“搶”到了這個自己滿意的畢業生。
“這件事其實從側面反映出目前學校和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僅是學生就業難,企業招聘也難。”王祖麟說。
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是主營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公司,近年來智能化是電子產品、通信產品乃至家用電器的發展趨勢,嵌入式系統獲得廣泛的應用,周立功公司也因此迅速擴張,目前共雇用研發工程師300多位。
事情的另一面是,大學在培養人才方面步履維艱,在電子工程項目研發方面,高校知識系統的相對落后與企業的現實需要產生了脫節,特別是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脫節導致普遍存在的動手能力不強,讓學生在進入企業到正式工作之間的過程過于漫長。
“在科技迅速發展,創新成為時代主題時,作為最大的創新群體的工程師隊伍,卻出現了短缺現象。現在更是就業難和人才荒并存,企業招收合格的工程師已經不容易,談何優秀的工程師!”王祖麟。
零適應期
自2001年初次建立聯系,王祖麟開始與周立功公司開展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模式依然處于企業捐助、學校培養的階段。周立功作為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與處于高校教學第一線的王祖麟一樣,深感目前工程師的全面短缺并非簡單的企業捐助就能夠解決問題。
2006年4月9日,江西理工大學與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周立功“3+1”創新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協議書》,同年9月,由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各專業30名通過選拔的大四學生組成周立功“3+1”創新教育實驗班。
該實驗班由周立功公司捐助30套研發系統和相關教學設備,由江西理工大學提供教室,并給予實驗班計劃單列班地位,在保證學生前三年的基礎理論學習的前提下,最后一年的畢業設計階段全面與企業合作,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校方派教師到周立功公司參加相關培訓,周立功公司也定時派遣工程師到江西理工大學授課。實驗班采取小班式教學,既保留老師講授,又增加學生提問及師生之間的討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求的興趣,啟發式、互動式、小班化、案例式是實驗班教學的主要特征。
學生考試也重點考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包括設計、制作、編程與調試幾個方面,考試時間根據需要由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允許學生在考試過程中以任何方式查找資料、輕聲討論。考試的對象也由個人轉變到團隊,訓練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集體意識。
2008年,周立功公司再次捐助江西理工大學另一批可供30個人的教學班使用的研發系統和相關教學設備,從大三開始,江西理工大學電類各專業的同學,可以先利用課余時間,在預備班進行適應學習,進入大四通過選拔再進入正式的實驗班學習。
“一開始我們的目的還是要通過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來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將企業對應屆生的培訓階段直接搬到學校里來,校企無縫聯接培養‘零適應期’的本科生。”王祖麟說:“但在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更加重要。”
晨跑、演講、專題討論、英語對話等等各項內容被逐步加入到教學中來,“3+1”模式也由最初簡單的3年加1年,深化到“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全方位素質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據王祖麟介紹,周立功“3+1”創新教育模式是適用于所有嵌入式系統人才培養的模式,可以移植到任何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目前已有寧波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長沙理工大學、西安郵電學院、東華理工大學等高校創辦了類似的實驗班,周立功公司也成立了專門的大學計劃事業部,進一步開展與各高校的合作。
不是高校一家之事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歷來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高舉的旗幟,普通高等院校進行校企合作,與高職院校又有怎樣的不同?
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劉政教授認為,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更多的是訂單培養模式,即企業提出具體要求,并給高職院校提供實習崗位,學校則為企業提供合格技術工人。
“我們如果采取和高職院校同樣的校企合作模式,過于強調技能的訓練,將喪失本科普通院校人才培養的自身特點。”劉政說。
在他看來,本科普通高校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具備實際工作的技能,也要同時具備創新意識乃至人文素養,即全面發展的人才——工程師與技術工人的區別,就是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院校的定位區別。
劉政介紹說,目前本科高校的課程安排一般是前三年進行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以便最后一年有充足的時間給學生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但是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的傳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隨著高校學生數量的迅速增加、班級容量的擴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下降,學校發現最后一年的學習效率實在不容樂觀。
“本世紀初開始,江西理工大學就一直探索各種人才培養模式,‘3+1’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劉政說:“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探索,來解決高校人才培養方面所面臨的問題,‘3+1’班面向的是學校內所有與電相關的專業,如果能推廣到學校里更多的自然教學班,那意義就不只是探索了。”
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劉政說,在人才培養方面,高校確實面臨著一些問題,但是并非是高校一家在內部就能解決的,比如大學生的實習,之前很多學校歸相應的部門管理,管理部門通過行政命令,指定企業接收大學生前來實習。“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企業對大學生的實習并不熱心,大學生實習問題大多是通過私人關系解決的。”劉政說。
劉政認為,校企合作同樣是普通本科院校發展的方向,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決定其畢業生的適應領域應該更廣、具備的技能和素質應該更全面。但目前如何能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是該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瓶頸。
“‘3+1’班出來的學生,就業面并不狹窄,嵌入式系統的廣泛應用,讓畢業生在電子、通信、家電等領域的企業都有發展前景。”劉政說:“但是高校人才培養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整個社會來參與,并非高校一家之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