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移民”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家長從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學時,就開始考慮“高考移民”的問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2280人參與),78.4%的受訪者將“高考移民”屢禁不止的原因歸咎于各地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人數的巨大差異。71.4%的受訪者認為要解決該問題必須實現教育資源在全國的合理布局。
“移民”的學生考上大學了,當地孩子的大學夢怎么圓
調查顯示,91.2%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就有“高考移民”。92.7%的受訪者坦言周圍有為孩子進行“高考移民”想法的家長。
因為廊坊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河北省的高考分數線又相對較高。遵從父母的意愿,老家在河北廊坊的高原在天津讀了高中并參加高考。在天津,每年部分高中都可以招收外省市的初中應屆畢業生。天津還有買房辦理藍印戶口的政策,落戶后子女可以享受在天津上學并參加高考的待遇。所以高原覺得自己是政策允許情況下的“高考移民”。
當前“高考移民”不僅存在于省際之間,省內“遷徙”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寧夏西海固地區(寧夏7個國家級貧困縣、市的統稱——編者注)某高中老師賈梅告訴記者,由于政策規定有當地戶籍的少數民族學生高考可加30分、漢族考生加10分,于是西海固地區成了寧夏其他縣、市學生流入的熱門地。西海固地區的一些高中,為了保證高考達線率,甚至還會去其他縣市挖一些好學生過來參加高考。
面對頻發的“高考移民”現象,受訪者態度各異:64.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教育不均衡下的無奈之舉;39.7%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各地高考錄取差異引起的民間自我調節,應予以理解;35.0%的受訪者直指其為破壞教育公平之舉;31.8%的受訪者認為嚴重侵害當地考生的權益;28.3%的受訪者認為這是投機取巧,是不道德行為。
北京市市民李曦表示,雖然自己能理解“高考移民”家長為孩子的未來拼盡全力的心態,但如果自己孩子的學校來了“高考移民”,她會堅決反對。因為好大學的入學名額是固定的,多來一個外地的學生升學,本地學生就少了一個上好大學的機會。
“外地學生想考好大學,當地學校想要升學率和贊助費,政府也是以升學率為政績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當地考生的利益。”賈梅說,因為西海固地區教育質量相對較差,當地考生本來就在高考競爭中處于弱勢。對于當地很多家庭貧困的孩子來說,改變命運的方式就只有讀書。“‘高考移民’學生過來考上大學了,當地孩子的大學夢怎么圓?”
要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哪個家長愿意鋌而走險
針對“高考移民”現象,目前大多數省份都采取“堵”的策略。比如新疆明確要求,考生本人及父母在新疆有常住戶口且戶口遷入時間不少于兩年,高中在新疆就讀3年,并且有3年的學籍檔案和會考成績,方可在新疆報名高考;海南規定,本人及其法定監護人在海南省有常住戶籍連續3年以上、有固定住所和學籍等,才可以報考任何批次學校,否則只能報考本科第三批和高職專科學校。然而,在各地紛紛出臺的封堵政策面前,“高考移民”現象卻并未得到有效禁止。
“高考移民”根深蒂固的原因何在?調查顯示,78.4%的受訪者認為各地高考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人數差異較大,是造成“高考移民”現象頻發的主因;58.9%的受訪者認為源于各地教育資源和質量的不均衡分布;44.1%的受訪者則歸咎于“一考定終身”的單一評價方式。接下來的原因還包括:戶籍制度有漏洞(34.0%);家長的投機心理(29.0%);地方利益集團、中介推波助瀾(25.4%);移民考生成為一些中學創收手段(24.2%)等。
“要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哪個家長愿意鋌而走險?”在遼寧大連做生意的王強,坦言自己“找了一些關系,花了一些錢”才讓一直在大連讀書的女兒有了新疆戶籍并參加高考。新疆的一本錄取分數線比遼寧低將近100分,他的女兒在新疆輕松地考上了一所好大學,而且在大學里入黨、評優都會考慮她是從少數民族自治區來的,有很多“便利”。
“各地高等教育錄取機會不均衡,即所謂的‘傾斜的高考分數線’,是造成‘高考移民’的根本原因。而高等教育錄取機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布局不合理。”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鄭若玲直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全國的招生指標計劃是建立在一種行政權力分層基礎上的,在資源配置、指標名額分配、分數線劃定等方面,都必須完全按照計劃體制來執行,很難實現徹底的公平和均衡。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高考移民”必然出現。
71.4%的受訪者認為必須在全國合理布局教育資源
公眾怎么看“高考移民”現象?調查中,38.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被禁止,40.0%的受訪者持相反態度,其余21.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山西省某市招生考試中心工作人員張林贊成懲罰“高考移民”。他表示,各地每年都會公布非常詳細的招生政策,如果非要鉆政策漏洞獲得報考資格,相應后果必須由個人承擔。而且處罰也是有章可循的,各地和各高校都有對“高考移民”考生的處罰規定,不會隨便斷送考生的前途。
但張林同時也認為,解決“高考移民”問題不能光靠各種政策和處罰。大環境不改,永遠有人頂風作案。而大環境的改變,要靠縮小各地教育水平差距,加大對不發達地區的教育投入。
“對‘高考移民’進行堵和禁,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儲朝暉指出,解決之道在于改革過去按照行政權力進行招生分配的傳統。另外,還應擴大高校自主招生權,由高校來定如何招生、在哪里招、招多少這些問題,形成高校自我調節的態勢。從過去的統招統攬、指標分派轉向更自主、專業、透明、公正的招生。
“計劃招生體制本身沒有錯,關鍵在于如何分配計劃。”鄭若玲認為,在目前大學普遍因獲得在地政府的資金支持而報之以招生名額的當下,更需中央政府加大管控與調控的力度,以行政手段促使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更多地向弱勢地區傾斜。
她指出,要解決高考移民現象,必須花大力氣糾正高等教育資源嚴重向經濟和教育發達的省市傾斜的局面。這不可能一蹴而就,現階段只能通過行政手段逐步降低教育部屬大學在屬地的招生比例,將這些重點大學的招生名額按各地的考生基數、教育基礎等合理分配。
調查顯示,解決“高考移民”問題,71.4%的受訪者認為必須在全國合理布局教育資源;51.9%的受訪者認為要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的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39.5%的受訪者則建議追查嚴懲“高考移民”背后的腐敗。其他建議還有:給予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權(31.8%)、嚴把報名關,如規定在當地較長的居住年限(30.4%)、進一步加強誠信教育(25.6%)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