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改革職稱評定“唯論文是舉”的單一標準,近期修訂陸續公布的31個系列專業職稱評審條件,以“工作實績”為硬杠杠,部分職稱不要求發表論文。這一改革旨在鼓勵實干和能力的提高,筆者以為這一做法值得在全國推廣。
大家都清楚,我國現行職稱評審規定大多于上個世紀制定,大部分評審條件已不適應目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過去的“唯論文是舉”,在文教衛行業只靠幾篇論文就能評上職稱存在許多弊端,對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造成負面導向作用。
職稱評定“唯論文是舉”助長了抄襲之風,學術風氣不正,同樣的內容,常常被抄來抄去,許多論文所用材料、基本觀點、數據來源都沒有多大差別,只是表述方式、角度不同、作者不同、研究“成果”歸屬不同。許多“聰明者”職稱進步很快,但實際工作能力卻沒有提高。
寧夏從09年開始,為促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完善農村實用人才職稱評審辦法,不唯學歷和資歷,對品德優、技能強、貢獻大的優秀“田秀才”和“土專家”,破格評審相應的技術職稱。在本次修訂中,一些實踐性強的系列專業中,“實干”更成了評職稱的必要條件。即使是對學術能力要求較高的高校教師,也要求必須系統擔任過一定數量課程的教學工作,而且必須歷年教學質量考核成績達標。對新聞、農業、衛生和教育系列都制定了每年具體工作和基層工作時限及年度考評成績的要求。此外,考慮到教練等部分專業的實際,不要求必須發表論文。
職稱評定是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的重要環節,如何突出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通過評職稱激發人才干事業積極性,杜絕高職稱低能力現象,產生好的導向,都是我國現行職稱評定改革的方向。令人所詬病的職稱英語考試和規定論文篇數的“一刀切”政策改革應是首當其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