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今年剛上幼兒園,她在幼兒園總愛和小朋友爭搶玩具,還會動手打人;當與鄰居家小孩起爭執時,她也習慣用“打人”來解決;有時大人沒有滿足她的愿望,她還會用手拍打。聯想到最近社會上發生的兒童暴力事件,如重慶10歲女孩毆打嬰兒并致其從25樓摔下、吃不到小籠包的7歲男孩撿石頭扔爸爸等等,小芳的爺爺奶奶很擔心,擔心小孫女有心理問題,于是帶她到仙岳醫院做心理咨詢。
仙岳醫院精神科駱遙特主任詳細詢問情況后,認為小芳的行為與其父母有關。原來,小芳父母常為生活瑣事吵鬧打架,小芳在驚恐不安中長大,一兩歲時,她常想要“抱抱”,父母認為不能讓孩子太粘人,不肯多抱她;她比較愛哭鬧,父母認為這孩子不好帶,求助于封建迷信活動來“驅邪”;小芳玩耍時把家里弄得很亂,吃飯灑了一地,父母常呵斥、打罵她;下班回家的父母很疲勞,經常一個看電腦,一個玩手機,照顧孩子的事大多由爺爺奶奶承擔;她喜歡當“老大”,和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玩耍時,喜歡自稱“姐姐”,要求對方聽話,但當與對方起爭執時,卻沒有表現出“大姐姐”的風范,而是傾向于用武力解決問題。
駱遙特醫生分析,幼年期的孩子內心特別敏感,為了讓這個時期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盡量維持家庭的和諧。孩子在玩耍中探索了解外界,難免會把家里弄得“一團糟”,但只要對孩子來說沒有危險,不會損壞到貴重物品,家長就不應當阻止孩子的探索。另外,家長再忙也應多抽時間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到父母很樂意陪伴自己。受到父母忽視的孩子往往有“被遺棄”的感覺,小芳正是在父母過于嚴厲的管教和忽視之下,缺乏安全感,特別需要別人關注她。再加上她從小經常看到父母爭吵打罵,慢慢地把打架當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以此來減輕她的不安全感,這可能會為成年后患神經癥或人格障礙埋下隱患。
駱主任表示,孩子的一切心理問題其實都是家長的問題,是家庭出了問題,對于小芳這種情況,除了要讓孩子做心理咨詢外,更重要的是做家庭心理治療,讓她的父母加入到治療中來,逐步改變其家庭互動模式,改變小芳不健康的認知行為,建立正常的行為模式,讓其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度過屬于她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