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歷,沒有一技之長,在被法院判處緩刑走出看守所的那刻,來自福建省福清市的小薛感到自己前途一片渺茫。變化始于去年底。在進入當地法院設在福州市第二高級技校的幫教基地“充電”后,小薛不再悲觀。歷經一個月的正規培訓,他學會了多種中式面點的制作技能,隨后受聘于一家酒店,很快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資。
對判處非監禁刑的孩子開展幫扶教育,是福建法官不斷探索的課題。“這些孩子由于被貼上‘罪犯’的標簽,進入社會后易受到歧視,或學業中斷、前途暗淡,或居無定所、失于管教。由于幫教措施沒跟上,常故態復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這時候如果能再幫一把、扶一程,就能讓他們少走很多彎路。”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嚴峻告訴記者。為幫助失足孩子掃除重歸社會的障礙,福建法院探索建立非監禁刑未成年人幫教基地。據統計,2005年以來,全省法院建立幫教基地17個,已經接收幫扶非監禁刑未成年人399人。
在福建,非監禁刑未成年人幫教基地呈現分布地域廣、部門聯動強、管理制度優、幫扶隊伍好等特點。全省法院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流動人口結構特點等,依托企業、學校、社區、司法所等建立幫教基地。據記者了解,被判處非監禁刑的失足孩子在進入基地后,負責人根據其自身情況安排合適崗位,或根據企業需求和學員興趣愛好等免費為其提供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和就業指導,幫教對象與企業員工同工同酬,與普通學生接受同等教育,學習一技之長。為及時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福建法院還積極指導基地建立一支穩定的幫扶隊伍,他們與各地婦聯、司法局(所)等部門加強聯動,指派“五老”人員(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勞模)、社會志愿者、心理咨詢師等落實“一幫一”或“多幫一”幫扶措施。通過系統培訓和跟蹤幫教,許多孩子重獲新生、回歸社會。他們中許多找到理想工作,有的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有的還開始了自主創業。
“創建非監禁刑未成年人幫教基地是項系統工程,也是項創新性工作。”據悉,下一步福建法院將積極推動政府專項經費支持,加大對基地建設的資金投入,建立工讀學校與企業銜接幫教鏈,建設融職業技能培訓、法律系統教育、安置就業、跟蹤幫教等功能的綜合幫教基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