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持續,山西眾多高校學子分赴偏遠地區支教。山西神池、榆社、婁煩等貧困縣再度成為支教重點。期間,農村學校“空殼化”現象引起各方關注。業內人士在貧困縣調查時發現,在一些鄉村,學生流失嚴重,“中年人已成為農村的‘年輕人’”。
30日,在忻州市神池縣,多位鄉鎮中心校長聚在一起,生源、師資依舊是他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據介紹,神池是典型的農業縣,工業、鄉鎮企業基礎薄弱,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養殖等。長期以來,神池基礎教育薄弱,農村學校更顯羸弱。在山西眾多的貧困縣中,神池頗有代表性。
李大宏現任神池縣賀職鄉中心校長。十多年間,他一直在神池擔任教師,對當地教育了然于胸。每年開學,他都要面對學生流失的問題。在他看來,農村生源減少,大批學生隨父母進城,由此帶來農村學校“空殼化”。
據介紹,在神池縣15個鄉鎮中,只有太平莊鄉、賀職鄉等幾所中心校生源相對充裕。在其它鄉鎮,一所中心校僅有數十名學生。與此同時,縣城學校卻普遍班額偏大,擇校費盛行。
李大宏說,和生源流失相伴隨的是,農村“留守兒童”劇增。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失親情,隔代教育盛行,導致其身心發展先天不足、后天殘缺。在李大宏的學校,很多農村學生都有偏執、孤僻等心理傾向,“這些問題成為學生成長的隱患”。
與此類似,神池縣太平莊鄉中心校長李壯認為,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逐漸完備,但師資力量不足。一些特崗教師不是科班出身,入職以后才學習、熟悉教育理念、規律,“導致家長對教師信心不足”,而城鎮化、農民工進城、子女隨遷上學導致農村日益“空殼化”,現存學校普遍不景氣。
前不久,李大宏到神池縣一個農村調查生源情況。村中一位50多歲的老農稱,村中年輕人都已外出打工,學生也跟著進城上學,他自己就算是村里的年輕人了。
從忻州神池出發向東北行駛約50公里,即是朔州市朔城區。當地教育界人士介紹,在農村人口減少、村校撤并的背景下,朔城區大批農村學校趨向“空殼”。
在朔城區福善莊鄉安子中學,曾經輝煌一時的校園已是人去樓空。2012年初,在最后一批學生轉學后,安子中學宣告關閉。當地村民介紹,有些學生家庭條件不好,本想在當地拿個初中畢業證。學校關閉后,“當地有一個班學生全體輟學”。據粗略統計,最近幾年,當地農村學校已消失約七成。
2013年夏,山西大學多支學生團隊分赴婁煩、榆社等貧困縣支教。大學生呂成自幼成長于都市。得知到貧困地區支教,她很有幾分興奮,但親自走進貧困鄉村時,農村教育的落后還是讓她心酸。
呂成介紹,他們支教的地方在婁煩縣赤土華村。婁煩至今仍是國貧縣,在當地學校,4名教師負責管理4個年級60多名學生。因為師資有限,1名教師負責管理1個年級,語文、數學、英文等授課均由1名教師完成。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榆社縣郝北鎮中心校,支教期間,山西大學學生史俊杰發現,當地留守兒童眾多,村里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進城求學。父母不在身邊,“多數孩子的受教育狀況是放任自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