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唐山灤南縣坨里鎮,種了一輩子地的“老把式”在種地方面居然輸給了幾個“初來乍練”的年輕村官。
2010年年初,3名大學生村官承包了坨里鎮一個廢棄多年的養牛場,建起了占地1.5畝的創業富民實驗示范園,每名村官人均半畝地。
村官的小菜園種的都是當地農民眼中的“稀罕物”:常豐新木耳菜、太空無架豆……光聽這14個特色菜新品種的名兒,就讓許多“老把式”撇嘴。
7月,村官小菜園種植的常豐新木耳菜、韓國紫秀生菜等陸續上市了。一撥算盤珠子,“老把式”嚇了一跳:村官小菜園種植的木耳菜,不到半分地純收入就達1300多元。
就這樣,3個年輕人在坨里鎮為大學生村官“正”了名。
之前,有的大學生村官初到農村“涼手抓熱饅頭——不知從哪下手”的現象,令灤南縣委組織部替他們捏著一把汗。
“一些大學生村官在村里缺乏平臺,工作上‘空對空’,找不到切入點,無所適從、無所事事、無所用心,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滯留在鎮機關,長時間沒有進入角色,沒能很好地融入農村、融入群眾,優勢特長和聰明才智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灤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史林友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針對大學生村官想干事找不準切入點、想創業找不準結合點的問題,該縣在大學生村官中實施了“半畝地工程”。
所謂“半畝地工程”,就是為每名大學生村官協調半畝左右的耕地,建立起創業富民實驗示范園,可以單獨經營管理,也可自愿結組經營管理,還可以靠掛農戶經營管理。
“能生吃的‘黑美人’土豆、彩色迷你香薯、紫心獼猴桃……”談起自己的示范園,馬城鎮大學生村官劉玉寶如數家珍般地告訴記者,他們的示范園和全縣一樣,都堅持“三種三不種”原則:什么適合本地自然條件就種什么,什么投資少周轉快就種什么,什么經濟效益高就種什么;經甄別沒有新意和特色的不種,經篩選沒有成熟技術支撐的不種,經預測沒有市場前景和推廣價值的不種。
“說白了,示范園就是要立足于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和應用,著眼于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實驗、趟路子。”史林友這樣介紹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實驗示范園的定位。
記者采訪發現,在灤南縣大學生村官的“半畝地”上,同時種植幾個品種、運用幾種模式、使用幾項技術并不是新鮮事。
“這樣有利于對不同品種、模式和技術進行比較鑒別。”劉玉寶解釋說。
“理論多、實踐少;激情多、理智少;精力多、資金少。”對于剛剛走出校門、到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來說,種好這“半畝地”并不是件輕松事。為此,灤南縣制訂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特別針對資金和技術等大學生村官的短板問題,“扶上馬再送一程”。
在創業富民實驗示范園資金投入上,該縣以鎮資金投入為主,以村和大學生村官投入為輔,規定鎮投資金額不低于經營管理總費用的80%,村和大學生村官分別投10%左右。鎮村投入的資金為無償投入的啟動資金。在技術支撐上,縣里協調林業局、農業服務中心、科技局、科協等縣直涉農部門,抽調13名農業技術人員,采取逐品種、逐技術、逐模式“一對一”的聯系方式,對大學生村官創建的實驗示范園進行分包聯系、跟蹤服務,及時幫助大學生村官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據統計,“半畝地工程”實施以來,灤南縣共有207名大學生村官踴躍參與到示范園建設中,建立創業富民實驗示范園25個,引進種植黑美人土豆、五彩花生、水果玉米等新品種45個,使用機械翻地覆膜等新技術5項,采用“三種三收”等新模式4種。
“我們的示范園既是試驗田,也是農技推廣站。”坨里鎮大學生村官示范園園長周海軍“忙并快樂著”,“幾乎每天都有嬸子、大叔到村官小菜園來參觀,更有30多戶當地農民從示范園引進種植了特色菜20多畝。
秋季到了,程莊鎮的5名大學生村官自己投資8萬元,建設了兩個“V”字型溫室,試種大棚甜瓜和黑皇后茄子;姚王莊鎮的10名大學生村官又在試驗“陰陽棚”新模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