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輕信承諾
對高校承諾分數線和預估的分數線深信不疑,結果遭遇“志愿扎堆”,后悔無藥。
【案例】(來自07年網上答疑)
問:武漢某大學(注:記者隱去學校名稱)在報紙上承諾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愿填報他們學校保證錄取,但我564分卻沒有錄取,我心里好恨他們呀。你要么就別承諾,承諾了就要遵守你的諾言,我報了你的學校卻掉了檔,這就是大學的精神嗎?老師你認為呢?
答:你的批評很有道理。我們也希望這些高校汲取教訓,在今后招生宣傳時,不要做不負責任的承諾,這不僅會損害考生的利益,也損害高校自身的形象。同時我們也提醒來年的考生和家長注意,高校的投檔線是計算機根據考生志愿和學校招生計劃,按一定的比例對學校投檔結束后,自然生成的,任何個人都不能提前預知。所以在填報志愿之前不要輕易相信學校預估的分數線。
誤區二:望名生義
根據學校的名字報志愿,選“大學”舍“學院” ,學校名字帶有“交通”、“理工”、“科技”、“財經”、“外語”等字眼就認為是好學校。
【案例】
考生: 07429103 **15** 76
考分:512 (當年二批(二)理科線505,文科系484)
二批(二)志愿:
一、河南科技大學(校線523)
二、煙臺大學(校線526)
山東理工大學(校線525)(少填了2所學校)
三批一志愿: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錄取結果: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點評】
這也是個“望名生義”的典型,他所填都是二批(二)中校名是“大學”而不是“學院”的高校,他的高考成績高出批次線(507)只有5分,卻選擇了“熱門”的高校,且少填了2所學校,二批(二)落選是不可避免的。
誤區三:見地生情
青睞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以及大連、青島等旅游城市的高校。
【案例】
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學等學校年年分數線高于第一批批次線。
2007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處上海的院校,并且大多是民辦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數都高出批次線50~100分以上。
誤區四:取近舍遠
武漢考生只愿意填報武漢的高校,省內其他地區也有相當多的考生想到大城市上學,也首選武漢,武漢的院校與外地同類院校相比,大多數分數線較高,且年年都居高不下。
【案例】
考生:044210**15**39
考分:577分
第一批一志愿:武漢理工大學
第一批二志愿: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福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商學院
錄取結果:第一批落選
【點評】
該生當年從第一批落選了。2004年,第一批理工類批次線是561分,該生高出批次線16分,第一志愿填報武漢理工大學,應該說是可以的。不料該年度武漢理工大學理工類調檔線竟達584分。他失誤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志愿里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于發達城市情結,而且首選武漢,所以填了3所武漢高校。
誤區五:抓多放少
瞄準招生計劃多的高校,而對招生計劃少的高校"退避三舍"
【案例】
以2009年為例,二批(一)理科廣西師范學院4個計劃,只有一人填報,河南工程學院6個計劃,無一人填報。二批(二)理科為例淮陰師范5個計劃,一志愿沒有一個人填報,唐山師范學院10個計劃只有一個人填報。
誤區六:志愿留白
志愿不填滿,留下空白,讓機會白白錯失。
【案例】
考生:074291**15**15
考分:562 (當年一批理科線548,文科線525)
一批志愿
一、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二、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只填2個)
放棄征集志愿
二批(一)志愿:
一、南京郵電(562投檔線,被退)
二、天津工業大學(只填1個)
錄取結果:復讀
【點評】
2007年,理科562分第一批有很多學校可以錄取,因為誤信了高校預估的分數線和承諾,該生遭遇了“志愿扎堆”,落榜了。更可惜的是,該生第一批第二志愿只填了2所武漢的高校,沒有起到保底作用。如果他填滿了6所,二志愿錄取的機會就加大。該生第二批第一志愿的學校是一所比較走俏的學校,他剛夠線,被正常退檔。第二批第二志愿可以填6個,他只填了1個。填報志愿時留下空白,失去了許多被錄取的機會,這名學生的失敗教訓值得大家思考。
提示:只要愿意就讀,與自己分數對應的第一個批次和后續批次的志愿一定要填滿,不留空白。
誤區七:情迷中介
由于望子成龍心切,被中介利用。相信金錢、權力可以“買分”,可以高分低錄;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費定向生、委培生、軍校地方生;相信與高校領導、招辦工作人員沾上邊就有無限的權力;相信早就禁止的點招、降分錄取;相信可以先進入高校讀書,然后再弄學籍;相信“專科進本科出”。不知道別人變著花樣想掏你的腰包,“為了孩子”糊里糊涂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中介組織和個人找門路,而不重視填報志愿。
提示:堅信投檔錄取唯一硬性指標是分數,考生與高校唯一協議是志愿,具有辦理錄取手續資格的唯一機構是省級招辦,湖北省網上錄取唯一工作平臺是湖北教育信息網。
誤區八:面子工程
不少家長在孩子選大學的問題上,從自己的愿望出發,甚至把上什么好大學作為給自己長臉的措施,拿孩子的前途裝點自己的面子,結果把孩子害了。
【案例】
去年,媒體報道,張建軍因高考志愿緣由與母結怨多年,最終殺母獲刑。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