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觀志士之所為,而天下無志者可以愧矣;觀仁人之所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新學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級中學高二學生翻看自己的語文教材時發現,這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八股文將是他們接下去要學習的內容。
八股文是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產物,后因科舉考試規定必須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對偶對仗)而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就曾說過,八股之害等于焚書。
杭州高級中學選編的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兩篇八股文分別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試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則來自于“科舉”緊密聯系的多次擔任科舉監考官——曾國藩的《與諸弟書》。
主持新教材選編的杭州高級中學語文組教研室組長周偉告訴中新社記者,當前中國的孩子在寫作上“想法好,但寫出文章來卻沒有體制”,學習八股文則可以讓學生的文章有“體”。
推薦王鏊和王陽明兩篇八股文的高利認為八股文的價值不可否定:“明清兩個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知識只是載體,希望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學。”
在采訪的過程中,每位杭州高級中學的老師都提到了杭高的貢院文化:這所學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貢院的舊址,即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地方。
“這是我們杭高的底蘊,也是過去讀書人的文化,不能廢棄的。”周偉認為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歷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師參加過科舉,留下過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陳腐和流于形式的文字。
面對改編高中教材會影響學生高考的質疑,周偉很肯定地表示,此次編寫不是推翻原來的教材,而是對原教材中的篇目進行刪減和順序的調整。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胡勤認為不能只看到兩篇八股文,而是要看到杭高課程改革和學校課程體系:“選擇什么樣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系統化和選擇性。任何的教材和篇目,是用它來學習并了解思想、文化、樣式的,而不能囫圇吞棗地學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