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大學教育的短板何在?其中之一就是理論脫離實際。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這既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影響了畢業生就業工作。
筆者對于解決自己和學生理論脫離實際,難以適應社會需求問題的突出體會有兩個:一是市場需求威力大;二是社會力量威力大。對此,提出幾點對策。
所有學生的畢業設計都與就業和市場需求掛鉤
這一方法的特點,一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查社會上相關行業企業的情況:招不招工?發展前途如何?待遇如何?二是根據調研結果,展開游說所相中企業的工作:學生如果到企業實習,那么,他們就以企業的產品進行畢業設計,在老師的幫助下,企業產品的質量很可能會得到提高,滿足市場需求,至少,也能使學生適應工作的需要。
我認為,社會上的企業成百上千,有著各自的需求,學生也各有特點,這兩者如何契合?唯一的辦法就是調查企業的情況。就企業的需求與學生的特點而言,調查使兩者得到初步契合,實習則使兩者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磨合。以企業產品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對象,是解決大學教育理論脫離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將課堂搬到企業工作現場
我的做法是:請企業總工程師、工藝、技術等多部門專業人員,圍繞學生的畢業設計,講解該產品原有的功能、原理、結構、設計方法與制造工藝技術,及其過去的演變史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請他們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點評;鼓勵和捕捉學生就該產品創新思維的火花;結合產品,對企業專業人員的講解、點評進行梳理和系統化,并對畢業設計中存在的亮點和問題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就產品的創新設計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措施在教學工作上的巨大優勢在于: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如企業人員、場地、設備等為教學服務,解決了課堂教學所存在的短板問題。
跟蹤學生實習情況并隨時作出相應處理
作為企業,作為實習生,都不免存在各種問題。這樣,緊密跟蹤調查學生實習的情況并作出相應處理措施的威力,就充分顯現出來了。
企業的抱怨是這些學生吃不了苦、責任心差。比如召集同學們開會時,讓他們抬條長椅到會議室,學生們把長椅丟在門外就不管了;車間主任安排兩位同學打掃車間場地,他們不愿干……學生的抱怨更多:公司發貨時把我們當搬運工使喚,晚上讓我們值夜班當工人使……
一旦將學生置于社會,其問題特別是我們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便會得到暴露,而這時,正是老師對癥下藥,進行相關工作的好機會,不可錯過。對于學生暴露的問題,一是隨時發現隨時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結合。二是經常邀請社會上的優秀企業家給學生做報告、座談,講企業的發展史。優秀企業家親身的經歷,對于學生的品德,吃苦耐勞精神,理想,學習與市場結合意識等各方面的提高,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這樣,學生安心了,企業滿意了,實習,特別是在學生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上效果就更好了。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我認為,就解決學生在學習的內容和思想兩者上都不適應社會這一問題而言,社會上存在的力量,有著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進行利用。
努力進行專業教學的研究與改革
作為重頭戲,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調研企業和市場:二是圍繞企業和市場需求進行重新學習和研究。
不管是酷暑嚴冬,還是節假日,都應廣泛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在具體技術創新上的需求動向。同時,以上述調研結果動向為指導,努力進行學習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解決教師自身和教學工作理論脫離實際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基層。就解決我們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而言,基層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為理工類院校的教師,下基層不能跑馬觀花,蜻蜓點水,下基層的要點在尋找市場需求與教學工作的結合點。一旦找到市場需求點,我們也就找到了進行再學習和解決相關問題的方向。
我的切身體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的基層調查工作,和依靠社會力量幫助解決問題,簡言之,就是下基層和依靠基層,是進行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