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石雪暉教授34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她所從事的就是這種葉的事業。
石雪暉教授懷著對教育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幾十年如一日,將課堂延伸到實驗室,延伸到社會的廣闊天地,堅持走實踐育人之路。她要求學生“你們要有奉獻精神,要急國家所急。不能光在課堂上栽果樹,要栽到農村去!”這種實踐育人方式克服了傳統說教式教學的弊端,使學生拓寬了眼界,熟悉了國情社情,增強了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石雪暉教授幾十年扎根基層,與農民同吃同住同生活,面向農村一線尋求項目,在農業生產中搜索信息,在與農民的交流中尋找靈感。她懷者“成果不能只寫在論文里,要裝進農民的口袋里!”的堅定信念,最終攻克了歐亞種葡萄在南方高溫、高濕地區高產栽培的技術難題,在澧縣建起了“南方的吐魯番”,造福了一方百姓。她的成功并非輕而易舉。“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去,要有奉獻精神”。從事科學研究無疑需要智慧和靈感,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專心和毅力,需要奉獻精神。只有熱愛的人,才能發現到其中的樂趣和奧妙。正是有了奉獻祖國的赤子情懷,專注執著的科學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石教授才能長期坐得住冷板凳,著眼“三農”開展科技創新。
石雪暉教授在34年內踏遍全省50多個縣市,指導農民新建葡萄園5萬余畝,指導葡萄果實套袋近2萬畝,指導桃源縣桃樹生產1萬余畝,實現年產值10億元,農民獲利近5億元,為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解決了數以百計的生產技術難題。“只要果樹生產上發生了問題,農民不能解決而有求于我們的,都要義不容辭地為他們盡力解決。”
34年的樸實歲月深深烙上了10個字——獻身為祖國,實踐出真知。她的教學理念、科學思想和服務態度深深地凝聚著她對祖國、對社會、對人民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深深地滲透著她“樸實做人,踏實做事,扎實做學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實踐觀。石教授平凡生活中彰顯出的偉大的人格魅力必將在當代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