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平時的工作很忙,但是湖南省邵陽縣副縣長李軍仍不忘“忙里偷閑”,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和結對照顧的留守兒童見面、談心,甚至指導他們做作業,帶他們上書店購書。留守兒童也未把他當副縣長,而是親切地稱他為“李叔叔”,將他當作知心朋友。
在邵陽縣,很多留守兒童都有這么一個當“一把手”的“知心朋友”,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書記縣長親自掛帥、親自結對扶助,邵陽縣推行幫助留守兒童的“一把手工程”,不僅有效緩解了留守兒童的各種困難,加強了留守兒童的親情關系、師生關系,更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積累了經驗。
邵陽縣地處湘西南,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有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全縣在外務工人員多達22萬人,目前中小學學齡階段的留守兒童達5.3萬人,占學生總數的45.4%。在留守學生中,父母雙方均外出的占87.4%。留守兒童群體普遍存在情困、心困、學困等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還嚴重制約了整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了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邵陽縣在專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關愛留守兒童的“一把手工程”。2009年7月,邵陽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留守學生工作的意見》,并召開加強農村留守學生工作會議。邵陽縣提出,留守學生工作均實行一把手負責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以及縣直機關、鄉鎮、中小學的一把手要聯系一到兩名留守兒童。縣關愛留守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趙湘明擔任,小組成員是縣直30個單位的一把手。“一把手工程”啟動之后,一把手要立即與所聯系的留守兒童見面,對幫助對象的情況掌握在手、了然于心。
邵陽還構建了以教育部門為主、其他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委、縣政府從各部門職能特點出發,明確了30個縣直部門做好留守學生工作的職責。教育局要將農村留守學生工作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總體規劃,主動做好與其他部門的協調。民政局的職責是將困難留守學生納入“低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目前,民政局已為近3萬名留守學生辦了低保。衛生局要將留守學生全部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留守學生進行常規體檢,指導寄宿制學校建立學校保健室。
由于領導重視、相關部門緊密配合,邵陽縣留守兒童工作開展起來“水到渠成”。該縣集中力量采取五大舉措,緩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困難和親情饑渴。
辦好寄宿制學校。從2007年起,邵陽縣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提出每年財政至少安排500萬元,教育部門融資500萬元,通過3至5年努力,將每個鄉鎮中小學和200人以上規模的片、村小學建成設施完善、辦學規范的寄宿制學校。截至去年年底,全縣已籌資6925萬元,新建寄宿制學校2所,改擴建學校106所,全縣農村寄宿生由2007年的21058人,增加到26262人。
實行代理家長制。8000余名教師領著8000余個留守孩子建“新”家,所有留守學生都被納入這些特殊的“家庭”。代理家長除盡到教師職責外,還要盡父母職責,噓寒問暖,過節和留守兒童生日都要和他們一起過,每月至少要帶留守兒童回一次教師的家。
建設親情平臺。邵陽縣團委積極爭取省團委支持15萬元,在所有學校的電腦教室、農村遠程教育點都配備了視頻和音頻設備,建立“親情視頻室”,讓每個留守學生每月都有1到2次與父母視頻相見的機會;該縣還由電信公司免費在200人以上的學校全部安裝了“親情電話”,免費向學生開放,讓他們定時與父母溝通。
加強心理疏導工作。邵陽縣還從湖南師范大學特別選招了一批學習應用心理學的畢業生,并從省城請來專家辦了一個心理輔導員培訓班,半年時間培訓了32名心理輔導員。如今,200人規模以上學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詢室,校校有“悄悄話”心理信箱。
做好家長工作,組織“東莞行”等活動。今年7月底,該縣還與東莞市婦聯合作,組織了19名留守學生代表“東莞行”,讓留守學生了解父母辛勤勞動的不易,加深與父母之間的相互理解。該縣所有中小學都辦起了家長學校,集中上課與上門送教相結合,提高監護人的教育能力。
五大舉措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據統計,在邵陽縣的留守學生中,原來存在心困、情困等問題的比例達80%以上,如今下降到20%以下。黃塘鄉中學一名姓蔣的學生,因父母離異、母親外出打工,曾經6年不肯與母親說話。班主任袁孟燦、心理輔導教師賀文杰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終于使她轉變思想,感恩母愛。現在蔣某越來越依戀母親,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提高了。
她的母親表示,學校的代理家長制挽救了女兒,今后回邵陽,一定要好好感謝老師們。據了解,在邵陽縣,外出務工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滿意率達到了89.6%。制度保障下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為邵陽縣贏得了民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