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前后,同學聚會總是會成為必不可少的過節項目,也會因此引發出千姿百態的攀比、感慨和吐槽。筆者在新聞上看到,春節前夕,已從武漢大學畢業7年的張先生,回家鄉參加同學聚會后,感覺特別失落。“以前中學時總和我一起玩的他,成績沒我好,也沒考上名牌大學。如今自己創業,年薪是我的30倍。”在同學聚會的飯桌上,這種現象應該并不少見,不少當年成績平平的學生進入職場后成功“逆襲”,收入遠高于當年的“學霸”。
參加同學聚會時,發現當年那些學習沒有自己好,成績沒有自己高,甚至連大學都沒有考上的“后進生”,多年以后卻成功“逆襲”,成了成功人士和焦點人物,反觀自己或那些當年的高才生,如今卻事業平平、毫無起色,這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反差,難免會讓人感慨不已。
雖說這種今非昔比的反差所帶來的失落心理很容易理解,但平心而論,別說是自己昔日的同學,就是換作其他陌生人,只要他的成功是通過合法途徑獲得,是靠勤勞奮斗換取,我們都應該給予衷心的祝賀,尤其是對于自己昔日同學的成功“逆襲”,更值得我們為其鼓掌與喝彩。
一些昔日同窗的成功“逆襲”,自然有其原因。比如一些人雖然沒有考上大學,更早進入了社會,但是因為找準了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所以后面的道路走得順風順水;比如一些在學校成績差的“后進生”,在進入社會以后能夠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主動放低姿態,凡事從頭做起,反而更容易為工作和事業積累經驗,為今天的成功奠定基礎。何況,當初的“差生”,面對的又是怎樣艱苦心酸的心路歷程我們也難以盡察,此前,他們也肯定羨慕過“高才生”,夢想過好成績,感到過失落,可貴的是,他們一直在頑強地奮斗。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與其對那些當年不如自己、現在卻超過自己的同學“羨慕嫉妒恨”,不如好好反思一下他們為什么能夠成功?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原地踏步的原因又在哪里?當越來越多的人吐槽現在的同學聚會幾乎淪為了“炫富會”、“攀比會”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本著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看待,那么同學聚會也完全可以成為具有積極意義的“勵志會”、“反思會”。
另一方面,同學會上一些人的所謂“逆襲”,也應該引起我們對“成功”這個概念的重新思考。對這種“逆襲”耿耿于懷者,其實還是在以收入多少、房子多大、車子多貴來作為衡量成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顯然,這標準有些世俗、功利和單一。
收入高、住別墅、開好車,只是“成功”的表現之一,而非全部。除了這些世俗的成功標準,我們更應該關注人生價值的實現,關注安穩生活的珍貴,關注幸福的真諦。說到底,別人的“逆襲”值得祝賀,自己也應該以更理性、客觀的心態去看待“成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