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布實施(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這是我國第一個人才發展規劃,確立了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標志著我國人才發展進入了優先發展的新階段。不久前,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頒布實施。這兩部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對稱之為人才匯聚高地、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來說,應該是人才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為此,記者就高校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堅持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制度優先創新,搶占人才發展先機等方面的問題采訪了安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明旭(以下簡稱張書記)教授。
記者:張書記您好,兩部《規劃綱要》的出臺,對于貴校人才培養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據我了解,今年是貴校建校65周年,已經為國家培養了近9萬名各類人才,請您談談貴校是如何進行人才培養的?貴校的人才培養又什么特色?
張書記:到2020年,中國要在國際上確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要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這是個令人鼓舞而又需要全體中國人共同奮斗的目標。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也都在想方設法搶占人才,尤其瞄準中國對中國人才得吸引。作為高校要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校之路,把人才作為學校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在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
我校在 65 年的辦學歷程中,一直面向和依托艱苦的煤炭行業,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非中心城市,歷經分合、撤并、遷址,長期面對辦學經費短缺等實際問題。但在困難條件下,一代代安徽理工大學人傳承艱苦奮斗精神,培養以務實奉獻為本質特征的優秀人才,克服種種困難,勵精圖治,頑強崛起,使學校從創建之初單一的工科學校發展到現在以工為主,工、理、管、醫、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為共和國培養出了近20位省部級領導干部和一大批廳局級、礦長級領導干部和管理人才,也培養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淑萍、袁亮等學術精英。"艱苦奮斗、務實奉獻"是安徽理工大學辦學實踐的深刻總結,是流淌于所有安徽理工大學人血脈的文化沉淀,也是學校歷史積淀、辦學個性和育人特點的生動體現。它像一面旗子,成為學校每個階段建設發展、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力量源泉,成為歷代教師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思想基礎和歷屆學子刻苦求學、務實奉獻的價值追求。
"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精神賦予學校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下"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求真務實"校園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我們不僅要培養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人才,更要培養仰望天空、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有遠大抱負的創新型人才,進一步明確了"艱苦奮斗是成才之本,務實創新乃科學之源"的育人目標。為此,學校按照"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原則,優化"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通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措施,實現"艱苦奮斗、務實奉獻"素質培養,塑造學生創業創新的精神和務實奉獻的人格,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高考恢復以后,學校培養出的兩名院士,正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成功范例,這在我們這類高校是十分罕見的,成為一種獨特的現象。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天職,大學發展要始終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長期以來,安徽理工大學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根本,高揚艱苦奮斗育人的精神旗幟,把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貫徹于整個教育教學之中,融合于育人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艱苦奮斗育人傳統,成為全校師生戰勝艱難困苦,堅持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推動學校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今年3月份,學校召開了第五次黨代會2010年會,提出了要繼續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要在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進一步優化人才政策環境,創新人才引進辦法,加強人才管理和服務,為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環境等方面下功夫;要在加強創新團隊和學術梯隊建設,培養和匯聚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學科研團隊方面下功夫;要在加強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不斷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等方面下功夫,等等。
記者:剛才您說了艱苦奮斗是學校具有鮮明特征的育人傳統,請您談談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如何體現艱苦奮斗精神的?
張書記:學校曲折發展的歷史孕育和鑄就了艱苦奮斗精神。抗戰勝利以后,渴望和平、重建家園成為當時國人的美好愿望。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和日本東亞工業大學的畢仲翰,聯合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于 1945年 10 月,在安徽蚌埠創辦"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當時兩百名師生員工把數十間草房和一座小禮堂改做校舍,踐行"工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理想,拉開了學校艱苦創業的序幕。1947 年,學校從蚌埠遷到淮南煤礦;1951 年易名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共和國煤炭工業發展,學校確定了為煤炭工業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的服務方向,從此與艱苦行業結下了同呼吸共命運的不解之緣。這一時期,盡管校舍簡陋,面積不足,辦學條件很差,但師生員工以愛國興業的無私情懷和振興煤炭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邊建校、邊遷校、邊教學、邊研究",學校建設速度之快、質量之好和師生員工表現出的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作為學校育人優良傳統作為學校興校強校的法寶之一。
多年來,學校秉承"團結 奮進 博學 奉獻"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育人觀,堅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注重教學相長,注重教學實踐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引導學生牢記校訓,秉承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求真務實的校園精神,把"艱苦奮斗、務實奉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新生入學和畢業生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課外科技文化活動、軍訓、青年志愿者活動、名人講座、誠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每一個環節,強化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內容,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榮辱觀。在培養學生有遠大志向的同時,讓他們求真務實、追求在平凡中的卓越。近幾年,學校在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比賽活動中取得驕人成績。在2010年第17屆國際機器人滅火大賽中,我校代表隊榮獲滅火項目比賽冠軍和2010國際機器人搜救比賽"第二名,表現出我校大學生良好的素質和科技創新實力。幾年來,學校在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多項重要賽事中摘金奪銀。據不完全統計,獲得國家級獎勵50多項,省級獎勵240多項。
記 者:貴校與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的交往始于1990年,聽說你當時還是礦物工程系普通教師,經過中國煤炭部嚴格考核后,作為首批留學西肯塔基大學的中國四所高校的第一位訪問學者,在西肯塔基大學化工系工作和學習。1992年回國,由此良好的開端,理工大與美國西肯塔基大學結下美好姻緣。每年理工大都會選派教師前往西肯塔基,到這所以煤炭燃燒和材料的分析與檢測方面享譽北美的高校留學。張書記,國外的留學經歷,對你的現在管理會有何幫助?這種影響又會改變什么?
張書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的決策,特別是人才培養,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學校"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求真務實"的精神也一直激勵著我本人。在美國的兩年多時間里,我跟著導師一起艱苦奮斗的創業,贏得了導師對我和安徽理工大學的信任。導師這么多年也一直把我校和我本人作為合作的最信賴伙伴。從我之后,學校先后有20余名教師去那里留學,也正是由于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精神的影響,幾乎全部回國,成為學校的骨干和精英,這也是和其他學校形成鮮明的對照。1998年,我們學校率先在安徽高校開始實行導師制。在對本科生的專業方向,立項創新實踐、特別是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訓都有細微影響。1998年,也是我們學校由煤炭部劃轉為地方,中央和地方共建。適逢全國性大規模擴招,學校抓住了發展機遇,在規模和檔次上躍上了新臺階,本科生由4000-5000人擴招到20000多人。現在,學校現有各類在校學生32000余人。在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安全技術及工程、環境工程、采礦工程、地質工程等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授予領域已可帶動和覆蓋到我們的工科以外的理科、醫科、管理學科等領域。學校面向全國招生,并受南京軍區委托培養國防生。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為優秀。
記 者:據說美國國際發展署首個在中國破冰之旅的科技資助項目"中國環境健康項目"落戶在貴校,您還是該課題組組長,我想了解具體研究的內容是什么?美國為什么選擇貴校共同承擔這項改變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重大科研項目?
張書記:淮南市作為典型的能源城市,其空氣質量狀況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我校以可貴的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精神和雄厚的科研實力贏得了美國國際發展署和合作伙伴西肯塔基大學的信任,首次對中國科研項目的資助,專門進行關于"大氣"方面的研究課題。20年來,我校近20位教師在同他們合作中體現出來的信任和實力為此項目的成功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該項目于2006年9月30日批準立項,獲USAID資助金額約199萬美元。然后又得到科技部重點配套支持。項目2007年啟動,2008年我們赴美匯報又得到美方的充分肯定和中國駐美大使館的贊譽和會見,2008年美國國際發展署資助項目的范圍、領域和數量都大大增加。應該到目前為止是非常成功的。我們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利用稀氨水捕集二氧化碳在國內外領先的中試裝置已成功運行,生產出了首批合格產品。項目研究的重大進展,引起了像《光明日報》等國內近十家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
記 者:當時,理工大是怎樣把您給吸引回來的?中部崛起缺少的是人才,理工大又是怎樣留住人才的?學校的下一步發展的目標是什么?
張書記:我受黨培養多年,是國家改革招生后的首批我們學校培養的畢業留校生,也是我4年在校讀書期間當時我們系發展的唯一一個學生黨員。如果不是改革開放,像我這樣在當時認為出身和家庭背景復雜的人入黨和上大學并且公派出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之所以能選拔出去,組織上是經過層層的嚴格考核的。盡管我的母親他們當時都已在美國定居,但是,這里有我的事業。我又是當時煤炭部選送出去的第一人,代表中國大學教師的素質,如果我不回來,就可能給西肯塔基大學與理工大的合作交流帶來負面影響,對不起學校和老師對我的培養。我沒有理由不回來,而且,這些年,我們派出去的十幾位教師也都回來了,成為學校的主力和骨干。安徽理工大學已經形成了"用心培養學生、用情留住老師,用事業造就人才"的管理模式。
目前,學校又抓住提升辦學實力千載難逢的機遇,在淮南市山南新區建立安徽省最大的新校區,朝著"國內知名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奮進,再創安徽理工大學新的輝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