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成受訪對象未受“學區房新政”負面影響
“南京市民究竟如何看待學區房問題?”南京財經大學財稅學院的學生,近日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做了“教育新政誰受益?——兼談學區房的社會影響”的調研。
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56份,其中30歲至50歲受訪對象占到64%。結果顯示,38%的受訪對象認為“劃分學區,就近入學”政策“不合理,弊大于利”,56%的受訪對象認為“比較合理,利略大于弊”,還有5%的受訪對象認為“非常合理,利大于弊”。
針對學區房的存在是否必要的問題,61%的受訪對象認為“必要”,因為方便孩子入學、具有投資意義;39%的受訪對象認為“不必要”,理由是學區房只是房地產市場的衍生品,不利于教育資源公平分配與社會公平。
教育新政實施后,導致學區房價格上漲,39%的受訪對象認為“加重了生活負擔”, 29%的受訪對象認為“孩子有更好的機會上名校”,9.7%的受訪對象認為“增加了投資收益”,22%的受訪對象認為“沒有影響,與我無關”,選擇后三項的受訪對象超過6成。
對于這一結果,財政與稅務學院負責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馬靜老師認為,這反映南京市民更為客觀理性地看待義務教育就近入學以及高價學區房現象,“而不只是一味地吐槽”。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更多人關注教育公平問題,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的新政顯然無法滿足普通家長對教育公平的訴求,高價學區房更是成為吐嘈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對象。美國發達的私立中學體系與日本‘標準化’的義務教育體系或許值得我國借鑒。”馬靜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