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禮四儀”進入全省中小學和幼兒園
禮儀教育,與成長一路同行
金陵中學高一(6)班王凱璇還沒滿18歲,但是剛剛過去的全省未成年人文明禮儀風采大賽卻讓她提前長大了。
王凱璇很驕傲。從南京市入圍全省決賽,8月6日,她和她的同學們代表金陵中學拿下高中組最高獎特等獎。這數月的備戰、參戰經歷,讓她對文明禮儀有了頗多思考。
這位辯論環節的第一辯手認為,中國的文明禮儀現狀不讓人樂觀。丟掉本國傳統的同時,不少人熱衷學習西方禮儀。“殊不知,國外有系統的禮儀教育課程。僅有比賽還不夠,培養紳士、淑女,應該貫穿到從幼兒園開始的整個教育過程,這和數學、語文一樣重要。”
從今年春季開學起,“八禮四儀”在我省中小學、幼兒園全面推開,全省選擇893所學校作為重點,對文明禮儀養成教育進行深入探索。“八禮”是指儀表之禮、餐飲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儀式之禮。“四儀”主要是以7歲、10歲、14歲、18歲為重要節點,舉行入學儀式、成長儀式、青春儀式、成人儀式,以此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強化文明禮儀素養。
在此之前,各地也有禮儀教育,但“八禮四儀”以更為具體的規范將過去的探索整合起來。“八禮四儀”推行一個學期以來,不少地方都建起教材讀本系統。徐州編寫了《禮行天下》、《徐州好人》讀本。該市教育局局長徐保衛說,讀本選擇的案例都來自現實,我們向孩子傳遞這樣的價值觀:最美遠比丑陋多。
“為什么我們要注重禮儀呢?我覺得,禮儀是一種載體,一種途徑,讓你以后能更好地表現自己,與他人相處,融入社會。”王凱璇想法不少。
江蘇的孩子們正從這種教育中受益。很多學校都將“八禮四儀”細化,制定本校的學生手冊。徐州市鼓樓小學將“八禮四儀”分解成學、玩、養、用,細化為50小項行為習慣,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老師每月一次點評,學校每學期考評。與普通中學不同,鹽城高等師范學校的禮儀課里,會教女生基本化妝術。張賦凱老師說,我們的學生一畢業就工作了,應當注意儀表文明,有良好大方干凈的個人氣質和行為舉止。
王凱璇的記憶里,10歲成長儀式印象深刻。老師請了所有的家長參加,“我們朗讀自己寫給父母的信,父母也朗讀回信。這個儀式教會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
“成長儀式教會我一個挺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寫信。后來在青春期中和父母有過不少的誤解與沖突,很多時候我們會用這樣的方式去解決。”
從今年春季開始,江蘇的未成年人在18歲以前會歷經“四儀”, 7歲的入學儀式,10歲的成長儀式,14歲的青春儀式,18歲的成人儀式等。
“我不相信一個本身并不懂事的人,只參與一次儀式,就能變得善解人意。但就像《小王子》中說到的,人需要一種儀式感,這樣才知道何時裝扮自己的心。儀式,提供一個莊重的場合、一段珍貴的時間,與我們的過去告別,迎接下一段的生命。”
常州市實驗小學全體三年級同學在暑假前,剛剛和爸爸媽媽、老師一起度過“成長禮”。最打動三(6)班崔圣恩的,是向老師、保安、警察、清潔工的致敬環節,“它讓我知道,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感恩。感謝對自己好的人。”
團省委副書記司勇說,“神圣、莊重的儀式具有生動的內涵和強大的共情作用,孩子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能讓他們明白成長的意義,愛與責任的真諦。”
現在,王凱璇期待著自己18歲的成人禮。她已經從學長們那里知道,他們將走紅毯、舉辦成人舞會,會在感懷、致敬和感恩中“飆淚”。“我希望,從這樣一個儀式開始,以一種從容、莊嚴的姿態走入社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