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四高校入選畢業生就業典型的樣本解讀
就業,“內功”比“背景”更重要
——江蘇四高校入選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的樣本解讀
教育部辦公廳前不久公布了2014年度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江蘇4所高校榜上有名,分別是東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有人認為,這些高校就業好是“沾了理工科的光”。調查發現,這些高校“理工背景”之外的“內功”更值得關注。
東大信息工程專業2014屆畢業生柏川,眼下正在深圳華為公司總部培訓。“我的崗位是銷售,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是9000元。”柏川說,他是通過學校就業網找到這份理想工作的,求職沒費多少周折。
2013年,東大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8%。今年至7月上旬,2014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東大學生就業好,與985高校的牌子及理工科優勢不無關系,但關系不大。”東大學生處副處長張曉堅說,東大非常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適時做好專業調整“加減法”。2013年,該校就有16個專業增加招生計劃,同時有6個專業減少至少5%的招生計劃。
搭建“供需通道”,也花了很大功夫。“我們的數字化就業服務平臺,集成了用人單位校園招聘系統、畢業生就業服務管理系統,外接全國大學生就業一站式服務系統,非常方便學生找工作。”張曉堅介紹,“用人單位庫”現已積累了3000多家單位,八成以上畢業生都是通過校內招聘會或數字化就業服務平臺找到工作。
“開設內容豐富的就業指導課程,為畢業生求職提供全面指導;購買職業測評軟件,幫助學生找準職業定位。”南信大學工處處長陳濤說,該校為學生提供“套餐式”就業服務,大一到大四就業指導“一年一個樣”。今年截至7月31日該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5.1%,均為高質量的協議就業。
在不少人眼里,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香餑餑”的地位,主要得益于“需求支撐”,而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對就業工作“精耕細作”,折射出高職院校就業持續向好的另一面。
2014年,江蘇建院初次就業率現已達到96.87%。“我們學校實行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制度。”建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宋丹萍介紹,每年的“人才培養質量分析會”面向全校教職工,曬數據、擺問題,對“癥”提出改進措施,并配套剛性約束:連續3年就業質量排在后30%的專業暫停招生。
3:1,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校內招聘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數與應屆畢業生之比,讓人眼熱。“2012至2014年,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數與我校畢業生之比一直保持在2.8:1或3:1的水平,這得益于我校在全國首創的校企合作工作站就業服務模式。”該校就業辦主任彭銀年說,校企合作工作站說白一點,就是學校專業老師以“駐站”的方式,與企業“親密接觸”,深度開發、整合就業資源。學校已先后在常州、蘇州、無錫、南京等8個畢業生就業相對集中的區域設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每年選派20余名專業教師進駐,與校就業辦15名專職人員“內外呼應”開拓就業市場,為學生提供相關服務。
江蘇省招生就業中心主任魯學軍表示,高校就業水平高低取決于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就業市場有沒有核心競爭力,而在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扮演著橋梁和紐帶“角色”的就業服務工作,作用也舉足輕重。這方面的“做功”出色一點,畢業生找到“飯碗”的機會就會多一點,“零就業”走向社會的畢業生就會少一點。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