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和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分別于1月18日、19日開幕。今年江蘇“兩會”期間,“教育”依舊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1月19日,省長李學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改革完善考試招生制度,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協同創新,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這讓與會代表委員,特別是教育界的代表委員們倍感振奮,他們紛紛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教育話題,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將通過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和實實在在的行動,全方位推進教育改革發展。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李學勇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改革完善考試招生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對此,來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員們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度。
省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黃維表示,考試招生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部門主導,高校被動選人,“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問題。高考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機制,為我國選拔了大批英才,總的來說是成功的,但應做到與時俱進,適當地有所改革和提升。“我建議在中學階段文理不分科,且讓高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跨度里進行,在語、數等必考科目之外,英語、政治、化學、物理、地理、歷史等科目可列為選考科目,不同的高校根據自身不同的辦學特色和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分類指導,自主選擇人才。”
省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中學校長蔣建華認為,目前,無論是學校還是政府部門,還有社會輿論,都過度地關注分數和升學率,評價的導向機制比較單一。因此在社會環境方面,要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一種好的教育生態環境。考試制度除了保留對學生文化素質的考核外,也應該要體現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以及平時學習過程性的評價,如參與各種綜合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社會活動等方面,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方面也應有所體現。
省人大代表、宿遷學院黨委書記顧曉虎對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信號非常敏感。他說,高校在辦學體制機制上需要有所突破,應該提倡更靈活的辦學機制,實現與市場、企業的無縫對接。民辦高校實行的是錯位發展和競爭,它更多的是為企業、基層培養應用型人才。但目前民辦高校在招生、師資、就業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困難,這需要政府把社會各方力量都調動起來,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
1月19日,全國人大代表、省教育廳廳長沈健列席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緩解或解決當前老百姓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必須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上狠下工夫。今年開始,江蘇將打出深化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和辦學體制等6個方面的“綜合改革組合拳”,力爭從源頭上逐步消除這些滋生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土壤。
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特別強調加強協同創新,有效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這引起了廣大代表委員們的一番熱議,不少代表委員對此積極建言獻策。
省政協委員、南京市金陵中學校長鄒正認為,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把引進和自主培養結合起來,但最終應落在自主培養上,因為引進的目的也是為了自主培養。目前我國普遍存在“唯學歷”的培養傾向,創新人才培養不能 “唯學歷”,他們更多的是通過學校、政府提供的寬松的氛圍和寬廣的平臺,自己磨練、體悟出來的。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要創設環境,注意保護知識產權,給予人才平等競爭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省政協委員、蘇州第十中學校長柳袁照表示,我們在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品質時,卻對教師創新品質培養關注得相對較少。大家總是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但一味強調專業發展只會把教師束縛在本學校、本學科、本課堂,而創新人才不僅要有本學科的知識視野,還要有創新人才所獨具的素質和廣闊的視野。因此,教師的創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從培養創新型教師開始。
“除了人才培養,就高校而言,特別需要加強協同創新。”省人大代表、江蘇師范大學校長任平進一步解釋說,通過加強協同創新,形成產學研大平臺,使高校與企業真正聯合在一起,尤其對科技成果的轉化起到了直接作用。4年前,該校就組織申報了省級大學科學園,把產學研結合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高校的內涵建設水平提升以及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部結合在一起,形成了5大產業中心,該中心在發展過程中,既推動了優勢學科的發展,又對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全面落實教育惠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一次把教育惠民納入全省十件民生實事,這引起了廣大代表委員的強烈共鳴。
省人大代表、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校長呂建認為,蘇北、蘇南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由于蘇北地方政府財力不足,不能更好地改善辦學條件,還有很多幼兒園還是民辦園,甚至引進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教師進園,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負責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清晰地看到省政府在進行統籌規劃,更多地關心、扶持薄弱地區教育發展,加大對農村學校硬件條件的改善力度,支持實行免費一年學前教育,逐步將義務教育向兩頭延伸,這是一件教育惠民的大好事。
“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是阻礙全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大因素,尤其是蘇北農村。”省政協委員、阜寧高等師范學校黨委書記劉毓航表示,教育惠民離不開教育均衡發展。從基礎教育教師培養補充機制方面看,許多村鎮都存在“外地教師不愿去、本地學生考不出來、考出來了不愿回本地工作”等問題,這些因素影響著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我建議江蘇全面推行五年制師范生免費定向培養,這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保障。只有盡快使‘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惠及師范類學生,才能使 ‘老少邊窮’地區的師資隊伍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省政協委員、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校長戚韻東認為,辦好一所學校,最關鍵的在于教師。近幾年,瑯琊路小學教育集團以及南京市鼓樓區,已建成并實行了教師流動機制,且反響很好,他們帶去的更多的是原有學校的教育理念,這帶動了不少教師的發展。在集團內實施“師帶徒”機制,骨干教師帶一部分其他學校需要培養的教師、骨干教師送教、聯合教研等多種“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在不斷壯大本校師資力量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幫助一些薄弱學校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促進了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