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育公平,保障社會公平,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的關鍵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保障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根本保障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主要責任主體是政府——
近日,教育部網站披露了考試招生改革的部分細節。其中,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可一年多考等內容,引發了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為代表的教育改革,便一直是社會熱點。《決定》中提及的“促進教育公平”、“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等諸多內容,也持續引發群眾期待。
教育關系到每個人和每個家庭,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而教育公平更是各種社會熱點的交織處。三中全會將教育改革置于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的重要位置,恰是希望以教育改革為突破口,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激發教育溢出效應,推進各項社會事業更加公平、公正。
教育公平是人發展起點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促進教育公平,保障社會公平,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公平的關鍵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保障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根本保障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主要責任主體是政府。
要落實《決定》提出的深化教育領域改革的各項要求,就應牢牢抓住教育公平這個核心點,在破除教育行政化、功利化、精英化和過度化的過程中,努力實現教育在資源配置、考試招生、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公平。
一是要破除教育行政化。教育行政化導致我國教育體系日益平庸和機構臃腫。教育行政化在政府與學校關系層面表現為政府行政過于干預學校事務,學校辦學自主權難以落實。教育行政部門的“工程化思維”、“項目化管理”盛極一時,學校熱衷于“跑關系”“拉課題”。教育行政化在學校內部表現為學校管理的官僚化和官本位,機構膨脹,學術力量微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與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建立學校法人治理結構。這也將有利于教育公平真正落到實處。
二是要破除教育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和產業化使我國教育體系的人才培養功能日益弱化。隨著教育的功利化趨勢明顯,教育中的功利主義盛行,學生日益相信是錢和權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此風盛行引發了新一輪的“讀書無用論”。破除教育功利化,有利于凸顯教育的公共事業屬性,為教育公平奠定基石。
三是要破除教育精英化。教育精英化導致我國教育不足現象嚴重,也加重了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我國社會有一種極強的精英教育情結,輕視大眾教育和職業教育,接受精英教育是許多家庭唯一的追求。工業化是我國相當長的時間內的主要任務,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是教育的使命。教育的精英化使我國技能型人才培養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工業化的需要。教育精英化也是教育同質化的制度根源。以高等教育為例,“神化”清華北大,將其作為全國所有大學仿效的模板,由此造成全國大學的同質化,千校一面,沒有個性與特色。
四是破除教育過度化。在我國教育不足與過度教育同時存在,過度教育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及研究生就業難。高學歷者由于就業期望相對較高,不屑于從事藍領層次的工作,經濟發展水平低于教育發展水平,就會出現嚴重的就業問題。因此,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政策,一直努力控制過度教育現象,以免影響社會穩定。這一點,值得借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