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密要告訴媽媽;男生女生交往,知道“女生優先”;當老人為我服務時,我會說“謝謝”……日前,南京市銀城小學推出了一個屬于孩子們自己參與制定的“兒童交往公約”。沒想到,這樣的一種規矩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公約實施不久,校園里就出現了很多悄悄的變化。“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并沒有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和需求,孩子們也沒有參與規則的制定,當然認同度不高。”銀城小學張燕校長告訴記者,“規則固然很重要,但由誰來制訂規則、制訂什么樣的規則以及怎樣去制訂規則更加重要。”
為什么“規矩”在孩子們身上會失靈——大人制定的規矩沒從孩子角度出發
校園里并不缺少規矩,《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等都是我們太熟悉不過的“規矩”了,它們對小學生的日常學校生活作出了非常嚴密的規定,但是,實際效果如何呢?
狀況一:當你問學生應該怎樣和同伴相處時,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應該互相謙讓”。但是,僅僅幾分鐘后,孩子們就有可能為了一個球誰先玩誰后玩的問題爭論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一個孩子說是他先搶到的,另一個孩子說昨天就是他后玩的。這個時候,剛剛鏗鏘有力的回答,便成為了一種幽默。
狀況二:我們的學生走出國門,當外國友人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的時候,我們的學生總是羞澀地一笑,或是扭頭裝作沒有看見。孩子不知道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應該怎樣交往?可是出行前,你問他們遇到外國友人時,我們怎么做?他們總是大聲說:“熱情問好,say hi!”
為什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之類的規則如此輕易地就失靈了呢?“有一個故事來自《中國教育報》的一篇文章讓我們深受啟發。”銀城小學張燕校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學校辦公室旁的水龍頭三天兩頭被學生弄壞,讓大家頭疼。校長為此事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說:“水龍頭裝高了,需要踮腳去扳才能夠到。”這話讓校長茅塞頓開。于是,學校降低了水龍頭的高度。“這個故事讓大家深受啟發: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并沒有了解孩子們的想法和需求,孩子們也沒有參與規則的制訂,當然認同度不高,印象也不深。所以規則固然很重要,但由誰來制訂規則、制訂什么樣的規則以及怎樣去制訂規則更加重要。”
讓孩子們來制定自己的公約——女生提建議,男女同行女生先走
于是,銀城小學的老師們給孩子們提出了一個課題——請大家協商制定一個屬于銀城孩子的公約!學校先向學生講清楚為什么要制訂公約、公約應具備怎樣的功能等,然后,由班主任組織學生利用班隊主題會,進行討論,在協商的基礎上,擬制各個條款,并反復修改,包括章節條文的調整、語言文字的潤色等,再由全體學生討論通過初稿,以保證合理且適合學生。
在制定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了老師們很大的啟發。二年級(6)班的劉潤澤說:“進校門的時候,六年級哥哥飛奔進校園,差點撞到我。”他的一句話激起了千層浪,二年級的學生給高年級學生寫下了一條建議公約:在校園里,遇到弟弟妹妹,讓他們先行。男生與女生同行的時候,應該讓女生先走。這個建議在校園廣播里提出后,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認同。
幾次下來,這個流程逐漸明晰:在和學生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將初稿印發給學生,廣泛征求意見。逐條修訂后再合成,最后將公約交付學生活動部,由學生活動部組織學生校長、中小隊干部、老師及校務委員共同審議、表決。銀城小學兒童交往公約漸漸成文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