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有一個最討厭的人,他比我考試成績好,比我乖,比我先入隊,考的大學比我更有名,工作比我輕松神氣,結婚對象人美多金,現在連他的小孩都比我的小孩更早換牙!這個討厭的家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父母這樣的批評:“別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你怎么就不行呢?”我自小笨嘴拙舌,要擱今天牙尖嘴利的少不得噎回去:“別人家的爸爸還是李剛呢!”
所以我讀到心理咨詢師楊謹的《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特別有共鳴,書中寫到不少家長看起來很愿意學習教育知識,看了很多書,但是被“別人家的孩子”問題搞得苦不堪言,跑來咨詢:“別人家的孩子一歲就會說話,我們兩歲了怎么還說不溜呢?別人家的孩子自覺學習,我們家的怎么三催四請也不動?”楊謹說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僅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同時還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心理成熟度,而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盲目攀比。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談到很多家長用錯了方式,造成親子交流不愉快。有位媽媽打電話向楊謹訴苦說,為了增加交流,她總想著一會兒問問孩子需不需要吃點兒東西,一會兒又叫孩子跟她一起看電視。但是幾次之后,孩子就沒什么高興勁兒了。她覺得自己主動去關心孩子,孩子怎么還不領情呢?楊謹告訴她,這種“溝通”只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媽媽認為這會兒該跟孩子一起看看電視了,就叫孩子過來一起看。可是,也許那時孩子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孩子并不想看媽媽喜歡的電視節目。剛開始孩子會很高興,媽媽關心自己餓不餓,還叫自己一塊兒看電視,真好。可幾次之后,孩子就會覺得怎么媽媽老是在自己玩得高興的時候搞“破壞”,而且孩子也不愿意被媽媽叫來叫去的。這樣媽媽自然不能獲得自己期望的效果了。
楊謹說,只有當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他的一言一行,接納他,理解他,才能與孩子的世界并行。與此同時,孩子也會逐漸接受父母,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親子關系變得更加融洽、甜蜜。“蹲下來,保持和孩子同樣的視野,你才能看見他所看到的畫面;蹲下來,更是一種謙卑的心態,溫柔的陪伴,你才能平等地與孩子對話。”
家長蹲下來是為了讓孩子堂堂正正站起來,有一天高高飛起來。管理學專家、方法學家吳甘霖從兒子吳牧天小時候就有意識地教給他自我管理的方法,從17歲生日開始,父親要求吳牧天以自我成長為主題,每天總結,一年中吳牧天寫下了30多萬字的《自我管理日記》,精彩故事匯集成了《管好自己就能飛》一書。現在吳牧天靠自己申請上了美國名牌大學,一個小小少年不用任何人逼,就能自己做好,讓我這個嚴重“拖延病”患者深感慚愧。
吳牧天無論是語言、行為還是心情、欲望都有一套自我管理的方法,特別是安全管理的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吳甘霖有個“十六字安全方針”:“常說沒事,就會有事;常怕有事,就會沒事。”這是有血的教訓的。吳牧天十五歲那年差點被綁架。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吳牧天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有人上前搭訕,問了他很多學校的問題。吳牧天看他滿臉笑容,而且身處鬧市,也就沒有什么防備,和那個人邊走邊聊,慢慢被引向一條偏僻的小巷。吳牧天意識到不妙,但是已經晚了,那人一只手緊緊抓住他的肩膀,同時用尖東西抵住了他的后背,威脅要他上一輛黑車。在那一瞬間,吳牧天想起了父母平時再三叮囑的“遇事首先要冷靜”,他一邊深呼吸一邊快速思考:硬拼是不行的,貿然呼救說不定激怒對方。吳牧天假裝配合,這時路過一家飯館,趁著對方放松警惕的一剎那,吳牧天拼命掙脫,以旋風般的速度沖進小飯館,撞翻了服務員手里的兩盤菜,又順勢把一桌子碗碟掃翻在地。巨大的聲響吸引了所有的工作人員和顧客,吳牧天被包圍了。而那個綁架者不得不匆匆溜走。被“押”進經理辦公室后,吳牧天松了口氣,他告訴經理事情的經過,并請他不必擔心,家長會來賠償所有的損失。隨后,吳牧天主動報警。媽媽賠償了餐廳360元的碗碟錢,還不忘幽默:“幸好不是古董店!”如果不是家長平時善于溝通、注意培養孩子的能力,關鍵時刻孩子又怎么能如此冷靜呢?
別人家的孩子會自我管理,是因為別人的家長懂得適時蹲下來。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