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招生到教學,從校內到校外,義務教育牽動著千家萬戶。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2013年4月起,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目前,教育部正分8路對有關省份進行專項督查。
日前,記者跟隨督查組走訪江蘇多地學校及教育部門。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沈健介紹:我們通過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發展好每一位教師、培養好每一個學生,實現全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通過制定教育地方法規、提升教師隊伍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課外活動內容、規范學校辦學行為、廣泛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督導檢查評估,實現義務教育學生“減負增效”。
圍繞減負增效、規范辦學等方面,各地的探索與改革正在不斷展開;也對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狀及挑戰,進行思索、提出建議。
“多種措施標本兼治緩解擇校熱”
教育資源走向優質均衡
對于即將到來的“小升初”招生,江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校長陸建軍的心情有些復雜。這所揚州市區唯一一所熱點民辦中學,報名人數歷來都在四五千人,頗受家長追捧。但和往年相比,變化正在發生。
“以往我們學校都是將近100%的自主招生,今年將有45%的學生通過第三方機構的電腦搖號現場產生、直接錄取。”陸建軍告訴記者,“教育資源走向均衡、生源結構變化調整,是大的趨勢所在。感覺擇校的熱度在下降,我們學校的報名人數應該會減少。但從整體和長遠來說,這樣的變化是有益的。”
這樣的變化來自于一份《關于2013年揚州市中小學(幼兒園)招生工作的意見》。根據這項意見,公辦學校堅持免試、免費就近入學,如有空余學額,采取公開報名與電腦搖號等多種方式錄取,市區熱點民辦學校采取電腦搖號和自主招生相結合的方式錄取,此外,還明令取消了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特長班、實驗班,對所招初一新生全部實行均衡分班。
揚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應華告訴記者,特色班、實驗班對于單個學校的辦學特色來說雖有幫助,但跨區域招生可能會帶來搶奪生源等招生無序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及家長擇校壓力,因此,除了個別以足球、籃球為特色的學校可以招收幾名骨干運動員之外,其他均已取消。
為了緩解擇校熱、促進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目前,南京7所熱點小學、5所熱點初中拿出500多個空余學額試點電腦派位,2013年新增了1066個熱點高中指標生招生計劃,去年全市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1300余人次,校長輪崗近100人。
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進優質均衡教育、保障學生受教育機會均等,江蘇四星級普通高中有70%以上的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所有初中;到2015年,每所公辦學校擇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總數10%以內;新生入學編班必須公正合理平行編班,且不得有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實驗班等。今年上半年,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條例》立法工作,其中“入學機會”等條款,將從法規的高度對義務教育均衡辦學做出剛性規定。
“正是有好差學校、快慢班的分別,才給學生、家長及學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要辛辛苦苦去擠‘獨木橋’。電腦派位及增加熱點高中的指標生名額這些招生舉措,都是從源頭上進行的‘減負’。”采訪中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只有各所學校實現了優質均衡,孩子們不管去哪所學校都能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們才能真正放心。
“高效課堂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
改革課程課堂教學
“這道題是計算浮力,要按照倒退法來做……還有問題嗎?”“有!”一只小手舉了起來。課堂氣氛很活躍。這是在揚州市教育學院附中初二(1)班的教室,正在講臺上講題的是學生胡勉晨,物理老師則站在最后一排,認真地聽著。
該校校長應愛民告訴記者,學校從2009年開始探索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于2012年春在全校推廣。以初二(1)班為例,50多名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被分為8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書桌圍在一起,學生們將經過預習的課程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再由每組選出一名代表當堂進行展示,最后由教師點評,起到鞏固效果。
這樣的課堂教學改革效果如何?學生如何評價?“原本老師上課的方法,雖然看起來講得很快,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很枯燥、邊聽邊走神;現在自己去講或者同學去講,就覺得很興奮,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胡勉晨說,上臺講題必須要把有關的知識點理解透徹,才能經得起同學們的提問;剛開始上臺展示的時候,自己覺得有一點緊張,但時間久了就覺得“越來越有信心”。班上一位女生說,小組合作可以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推舉成績薄弱的學生上臺展示,可以為小組贏得更多得分,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幫助。”
學生們的表現令這堂課的物理教師張國磊十分滿意,“課堂改革不僅奔著分數去,也在讓學生自我管理、提高技能、互助合作,這些對學生的影響是更為長久的;對于教師來說,則可以騰出更多原本用于‘填鴨’的時間放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
為落實“減負增效”,江蘇省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來抓,提高課堂效率、加強中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宿遷、丹陽等地,均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高效課程改革。在鎮江,目前已有3所學校試點“校長組閣制”,除中考與小學畢業考試之外,其余考試可自主命題、自主組織考試等。鎮江外國語學校校長潘曉芙介紹,這項新制度將給校長、教師帶來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更大的嘗試空間。
“半數學生參加各類校外培訓班”
呼喚社會共同給孩子“減壓”
“小班補習語數外”、“特級名師輔導鋼琴”……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些社會辦學機構的場所及其廣告不時在各地街頭巷尾現身。
從事了十余年一線教學工作的南京市銀城小學教師胡歧強告訴記者,隨著義務教育規范辦學的工作進一步展開,明令禁止各校辦奧數班、補習班,在減少了作業量的同時也壓縮了在校時間,但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卻沒有減輕。
多位教育系統工作人員也認為,不少社會培訓機構良莠不齊,在師資配備、場地設置等方面缺乏專業,也并非基于課程標準,不僅對提高學習效果甚微,甚至帶來許多隱患,但由于其存在著多頭審批、多頭監管的現狀,對于人社、民政、工商等部門進行審批的社會辦學機構,教育部門無法監管。
“建議能對社會辦學機構進行統一扎口管理、避免多頭監管,以便在源頭上把好關,同時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門綜合執法,才能有效進行監管。”教育專家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應該匯集全社會的力量。
“在規范辦學等方面,建議切實加強和保障各級教育督導權力的實行。”教育部國家督學程錦慧介紹,在俄羅斯等國,獨立于政府的教育督導部門有權對各辦學機構進行資質審核及認定,不符合要求的即可按規定撤銷,值得我國借鑒。
鎮江還有更進一步的做法。從今年4月開始,當地在青少年活動中心成立鎮江市教育局志愿導學中心,組織名師幫助學困生,因病、因事等原因缺課學生或學習生活中存在疑難問題的學生,對其文化課進行免費義務輔導及心理疏導,同時組織家庭教育、學生心理健康和招生、收費等教育法規政策的咨詢,目前已有500多位優秀骨干教師申請參加。據介紹,這項活動將作為教師職稱評審和崗位晉升、評優評先的前提條件,將有助于杜絕有償家教、樹立師德師風。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引導“家庭減負”,南京大多數中小學,都普遍設有以班級為單位的“家長委員會”和以校級為單位的“校務委員會”,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并通過交流和溝通,引導家長轉變觀念、關注孩子身心健康,以興趣為導向發展愛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