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黃河鎮有一個學校,只有兩位老師和兩個年級15個學生,老師不僅教課還是負責人,并且每天親自打掃校園衛生。面對私立學校高薪的誘惑,他們為了鄉里鄉親的孩子斷然拒絕,扎根黃河灘區38年。
村里50歲以下的,都是楊老師的學生
楊曰海:今年57歲,自1976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扎根于灘區,38年來,不僅是一線教師,還一直是楊橋小學的負責人。楊橋小學位于黃河鎮楊橋村內,前身是一所完小,隨著前兩年的合班并校,楊橋小學成了一個教學點。目前該教學點里只有一年級二年級兩個班,15個孩子,差不多都是留守兒童。
從城區出發,經過近2小時的車程,記者來到了楊橋小學。見到楊曰海時,他正在清掃校園里的樹葉。記者看到,在辦公室的一面墻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課程表、值日表一應俱全。記者看了一下,除了有一臺老式電腦,屋里還存放了一些書籍之類的學習用品。
“現在的教學條件很好了,去年還需要生爐子,今年有了碳晶板,爐子時代正式告別了。”楊曰海告訴記者,由于深處黃河灘區,生活條件相當簡陋,冬天到來時,為了取暖,他們每天都要在教室生爐子。今年學校安裝了碳晶板、多媒體,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很知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教學點里只有兩個老師:57歲的楊曰海、50歲的邢兆蘭。楊曰海現在是二年級的班主任,班里一共有8個孩子,他主要負責二年級的數學和一年級語文。“學校雖然很小,但38年來,各項工作一項都不能松懈。由于孩子比較少,每天打掃衛生的活就是我和邢兆蘭干。”
楊曰海告訴記者,自己就住在楊橋村,每天早上7點到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校園和教室的衛生,村里上至50歲的中年人,下至6歲的孩子幾乎都是自己的學生。雖然自己年輕時也有機會進城教學,但是想到老少爺們對自己的信任,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38年來,楊曰海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他告訴記者自己會一直干到退休。
跟著老師工作,扎根灘區無悔
50歲的邢兆蘭,1981年高中畢業后,在村委的邀請下當了一名代課教師。邢兆蘭告訴記者,當時的學校只有2名教師,1至5年級只有土坯子的教室,木板門,標準的黑屋子、危房子,冬天室內外都是一個溫度,代課第一年畢業考試有90%的學生升入中學,還有2名學生升入重點班。
當時看著孩子那高興的樣子,聽著家長對自己感激的話語,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涌上心頭。從那時起,邢兆蘭決定一輩子在灘區當老師,而且一干就是32年。
1984年民師整頓,邢兆蘭參加了考試,成了一名在編的民辦教師。1991年,邢兆蘭到了楊橋小學任教,看到了自己初中語文老師楊曰海,從此邢兆蘭也就更加堅定地從事教師這一職業。
目前邢兆蘭是一年級的班主任,班里一共有7個孩子,主要負責一年級的數學和二年級的語文。“跟著老師工作,心里覺得一輩子踏實。”在同一所學校“師徒二人”相處了20余年,從未發生過矛盾。
2009年,隨著學生的減少,楊橋小學由完小成為教學點,老師只剩下了邢兆蘭和楊曰海。邢兆蘭的家距離學校很遠,每天都騎著電動車到學校,每當走在路上,總會有人親切地喊邢兆蘭一聲老師。邢兆蘭告訴記者:“特別是過春節的時候,我教過的學生回家過年,總忘不了我這個小學老師,問長問短,如同親人。他們有的讀大學,有的讀研究生,有的當了兵,有的當了廠長,有的當了公司職員,看到他們,我感到特別幸福。我不后悔扎根灘區一輩子,更不后悔跟著老師工作。”
雖條件簡陋,該開的課一門不少
推開教室門,整潔的教室內擺放著十幾張課桌,幾個孩子正在埋頭做作業。“我是看著這些孩子成長的,對他們很有感情。”邢兆蘭告訴記者,“鄉里鄉親的孩子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樣,這個村子已走出去不少大學生,每每想到這里,我心里就有一種幸福感。”
雖然學校的教學條件十分簡陋,但該設的課程都開設了。上體育課時,楊曰海便帶著學生做做操、玩玩游戲。上美術課時,邢兆蘭便帶著學生一起照圖涂描。為了上音樂課,邢兆蘭通過聽收音機,自己先跟著學歌,然后再教學生。
一所鄉村小學、兩位老師、15個孩子……因為愛,“師徒二人”在黃河灘區一教就是30余年。他們拒絕了私立學校高薪誘惑,甘守清貧。沒有豪言壯語,他們將自己的青春與汗水獻給了三尺講臺,用智慧與堅守,為孩子們編織著希望。兩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對現在的教學條件很知足,他們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退休之前把用磚塊砌成的教室地面換成水泥的地面,讓學生不再在潮濕的教室里上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