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幾百萬年薪高價爭聘院士壯門面,動不動就給副省級待遇,把院士當口紅亂涂亂抹,無限抬高院士身價,把院士頭銜炒成巨大泡沫。這是一種學術腐敗和社會腐敗的新變種,如不盡快改良學術環境和社會土壤,將加大院士制度改革的難度,當引起高度的重視。
今年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投票已經結束,結果尚未公布。據報道,工程院今年的初步候選人有500多人,第一輪過后,剩下的100多個參選人中,有超過一半被投訴。中科院的評選也不平靜,院士候選人、南京大學教授王牧,指控來自同校的候選人聞海虎涉嫌學術造假;近日還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王正敏被弟子舉報學術造假的新聞見諸報端。檢索一下媒體報道,這類事涉院士的新聞,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目錄。
其實,這都不算最“火爆”的,更讓人震驚的是,兩個月前的9月10日,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受審的法庭上自述,自己索賄2300萬元用于“運作”中科院院士,結果是這位包養著女星的鐵道部紅人,離當選居然只差了一票,這著實太令人驚訝了!必須得承認,院士制度的缺陷,大大降低了公眾對院士這一最高學術榮譽的評價標準。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制度”,要“實行院士退休制度和退出制度”,寥寥數語,釋放的是啟動院士制度改革的重要信息。如能對院士制度進行大修,無疑將重建公眾對這一制度的信任。
據媒體分析,目前在影響院士評選的諸多因素中,有三種因素最為直接:一是由于院士“身價”不斷上漲,科學家群體追逐院士榮譽的沖擊強烈,二是推薦和評選程序不完美,留下了很多“運作”空間,三是行政權力不當的過多的介入。這些因素的影響,并非科學界所獨有,有些領域表現得可能比院士評選更為嚴重,但區別在于,同樣的問題,表現在社會生活一般領域,和表現在院士評選中,性質決然不同,社會影響也不在一個層面上——在一般領域能容忍的問題,在院士評選中則不能容忍。
公眾對院士制度質疑漸多的深層原因在于,院士評選中的問題,反映的是社會最高知識精英層的問題,和社會生活一般領域的問題具有質的不同,理當零容忍。兩院作為國家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其成員的遴選竟然如此經不起審視,這不光影響到公眾對院士制度的信任,還可能影響到外界對中國形象的評價,我們的制度設計能力、社會組織能力,以及科學精英層的道德水準,都有可能被質疑。宏觀的制度自信當然要有,但如果微觀制度的運行漏洞百出,讓貪官兼學術造假者僅差一票險些入選院士,無疑將削弱我們自信的根基。解決全社會的所有積弊非一日之功,但解決好院士制度這個頂層的局部的問題,是能做到也應該做到的。
如此嚴肅的榮譽制度,應該成為微觀制度運行的社會示范,經得起科學共同體的審視和公眾的質疑。否則,丑聞不斷爆出,公眾當然會說,看啊,頂尖的科學榮譽也能靠學術造假來換,也能靠權力攻關搞定,“上邊”都這樣,“下邊”就更不用說了,還有什么正事兒?院士評選丑聞對社會信任的破壞,類似某種源頭污染,不但從總體上降低公眾對科學家群體的社會評價,更降低了公眾對社會精英層的信任和信心。“煙草院士”已成了公眾戲弄嘲諷的對象,正能說明這一問題。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制度”也好,“實行院士退休制度和退出制度”也好,終將使院士榮譽回歸到科學的本義。應該承認,絕大部分院士都是當之無愧的科學精英,當得起院士這個崇高的科學榮譽,但也不可否認,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氛圍,正在腐蝕著不少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幾百萬年薪高價爭聘院士壯門面,動不動就給副省級待遇,把院士當口紅亂涂亂抹,無限抬高院士身價,把院士頭銜炒成巨大泡沫,這是一種學術腐敗和社會腐敗的新變種,如不盡快改良學術環境和社會土壤,將加大院士制度改革的難度,當引起高度的重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