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濟南,活躍著這樣一支“另類”10人團隊。面對周圍異樣的眼光,他們毅然在濟南6所高校,進行著有關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他們希望用自己的調研成果,引起社會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性觀念、性心理健康以及性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
性健康選修課
激發“大膽”想法
徐成尚是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一名即將步入大三的學生,他選修了醫學院形態學中心實驗室的馬保華教授主講的《大學生性健康修養》,曾成為室友們茶余飯后的新奇“談資”。
“性教育需要放在陽光之下。”正是馬保華的這個“聲音”,讓徐成尚萌生了調研大學生群體性心理健康狀況的“大膽”想法,并得到相對開明的父母的支持。
“在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已經度過青春期,即將步入社會。”徐成尚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在校大學生已經成懷孕、人流等問題的高發群體。然而,類似研究的對象以青少年和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居多,在校大學生成為性心理研究的“邊緣地帶”。
早在今年4月,徐成尚就曾作為獨立作者調查濟南部分高校,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山東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小試牛刀”,斬獲學校一等獎。7月8日,徐成尚又和另外9名同學組成了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實踐團,選取了山東建筑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大學6所高校開始了實地調研。
成為團隊隊長的徐成尚對記者說:“大學生性觀念開放往往帶來諸多隱憂,而我們作為學生群體主動調研,就是要給家長、學校、社會敲響警鐘。”
每次調查
都像在打“心理戰”
參考國內外相關資料后,徐成尚設計出一份包含近70個問題的《大學生性心理健康量表》,找到了他所在學院唯一一位專攻性社會學的講師王昕,作為調研團隊的指導老師。
王昕表示,以大學生的視角調查大學生的性心理健康狀況,更能降低調查對象的心理戒備,獲得真實可信的資料。因此,團隊被意外推薦為學院內的2013年暑期社會實踐院級立項團隊。
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的還要大。“大家全憑著一腔熱情,沒有提前聯系校方,而是直接帶著調查問卷"殺"到學校的教學樓、圖書館和食堂。”徐成尚說。
但在某學校實驗樓發問卷時,管理人員曾勸阻團隊成員離開。最讓大家擔心的是學生的不配合。大家拿到問卷掃一眼之后,不可思議地驚呼。涉及到性觀念和看法時,一些受訪同學因害羞而中途離開,還有女生在訪談過程中一直不好意思抬頭。
徐成尚笑著對記者說,即便在本校調研時,也會有超過一半的人不愿配合調查。
“地毯式調查戰術、男女搭配戰術都用上了,整個調研就像一次計劃縝密的心理戰。”7月31日調研實踐結束后,徐成尚和隊友總共收獲了覆蓋285名在校本科生的255份有效問卷和30份訪談記錄。
性教育,
家庭、學校、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調查結果顯示,較大一部分學生性心理健康狀況高于平均水平,但仍有半數以下學生處于中等或偏下水平。
徐成尚向記者介紹,男女生的性觀念存在著較大差異,女生觀念較為保守。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性觀念開放程度呈現遞增趨勢,其中農村戶口的大學生性觀念的自我評價為“開放”的比例高于城市戶口大學生。
就性知識獲取途徑而言,大眾傳媒及同學交流是大學生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不良網站、書籍與學校教育途徑比重大體持平,各占1/4;通過家長傳授獲取知識的大學生剛過一成,約占11.35%。與此同時,認為“婚前性經歷和未婚同居行為是個人的自由,雙方愿意就行”的大學生過四成,還有6.15%的大學生表示不知道任何避孕方法。
徐成尚和隊友們認為,能把基于學生群體的真實研究運用于實際生活,構建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學生性教育體系模型,才是真正發揮了調研效用。“大學里開展性教育需要根據大學生性別、年級、城鄉差異而有所側重。”對男生需要加強性生理知識、保健知識以及責任感的教育,對女生需要加強自尊、自重、自愛的教育,提高女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在大二的戀愛高峰期,有針對性地設置更多性教育課程,可在宿舍發放性衛生、性知識的手冊,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普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