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校做法引爭議 孩子犯錯 學校該如何教育
日前,海口市二十五小不少學生家長收到一條通知將公示遲到學生名單的短信。這條短信第一時間并未引起太多家長的關注。直到當天晚上,有孩子告訴家長,當天遲到學生的名單已經被公示了。第二天,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們發現,遲到學生的名單被張貼在了校門口。一時間,家長們議論紛紛,持反對意見的家長還在家長Q群里提出了抗議。
“學生遲到的原因有很多種,學校不問緣由,發送通知的當天便將遲到名單公布了,還張貼在校門口,這樣的做法是否欠妥?事實是已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家長對此憤憤不平。
學校解釋:
遲到公示是為加強管理
一開始,學校并未理會家長們的抗議,并且,家長Q群當晚被解散關閉。
隨后,有家長直接到學校找校方相關負責人反映意見,該負責人解釋,公示遲到學生名單是校團支部少先隊大隊部為加強學生管理,自主采取的一項措施,并未經過校方負責人的同意。家長反對的意見隨后被校方接受,并停止了公示遲到學生名單的行為。
不過,校團支部少先隊總輔導員俞孝源似乎也有自己“委屈”。俞孝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決定公示遲到學生的名單前,學校已利用校訊通向家長發送了“溫馨提示”,具體內容是這樣寫的““各位家長,您好!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希望孩子每天按時到校,遲到的孩子將在校內公示。感謝您的配合!”
“我們只想通過嚴格的管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無惡意。”俞孝源表示,家長對公示遲到學生名單的做法反應如此之大,讓他們始料未及。
家長聲音:
批評式教育應講究方式
采訪中,也有部分家長對學校的做法表示理解。例如,學生家長朱先生就認為“嚴師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
朱先生提到,時下,多數學校都提倡“正面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社會輿論也在呼吁要“尊重學生,善待學生”,似乎一批評就傷害了孩子,一懲罰就違背了教育規律,以至于一些教師在工作中左右為難,如履薄冰。
然而,更多的家長提出了反對意見。
其中,學生家長韓女士認為,孩子犯錯不是不可以批評,但要講究方法,學校在發出通知的當天,便不問緣由地將所有遲到學生的名單公示,方式簡單而粗暴,極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學生遲到也許是因為交通擁堵、也許是因為生病不適,學校至少應該先了解情況吧?平時乖巧聽話自覺遵守校紀的孩子,當天只是因為偶然的原因遲到了,同樣被公示批評,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打擊。”家長王女士說。
專家建議:
因材施教 循序漸進
那么,對于這樣的問題,心理專家究竟如何看待呢?為此,采訪了海南天涯心理學應用研究所所長蔡開宇,對方認為,學生犯錯或遭遇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之一,提倡以“正面鼓勵”為主、通過藝術的批評方式糾正孩子的錯誤,更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
至于遲到學生名單是否應該公示,則因人而異。例如,有一類孩子,平時調皮,屢次違反校紀校規,若管教不夠嚴格,他們便很難規范自己的言行。對于這一類學生,家長和老師應密切關注其言行,嚴格管教,并可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
但還有另一類孩子,他們平時就聽話乖巧,有很強的自尊心,那么,簡單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甚至產生逆反或怨恨的心理,效果適得其反。
因此,蔡開宇建議,在發現學生遲到,或者犯了其它錯誤時,教師和家長都應首先了解情況,以感情基礎為先導,在讓學生感受到關心與愛的基礎上,對他們嚴格要求,賞罰分明。其中,最為重要的八個字為“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蔡開宇強調,批評孩子要入“情”入理,批評者應首先放下高高在上的師長的架子,多點人情味,少點火藥味,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是善意的,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達到教育的目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