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加大 學校規模擴大 教育質量提升
時間僅僅倒回五年,在各類學校中,海南中職學校的校長恐怕是眉頭鎖得最深的校長了。長期缺少投入、設備老化、教師流失、校舍局促、生源奇缺……中職學校面臨的難題一大堆。
2007年,省機電工程學校校長陳克文成為全省中職學校最羨慕的校長。這一年的1月、5月,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羅保銘兩次到省機電工程學校調研后,指示有關部門,及時撥付3700萬元,購置了海口桂林洋開發區的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研究所130多畝地,一舉解決了學校辦學空間的問題。
辦學條件改善后,這所全國重點職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在校生規模增至6700多人,比2005年增加近4000人。“以前學校只有20畝地,學校搬遷前,教育部資助項目、價值數百萬元的汽修設備都無處擺放,而現在占地130多畝的校園像花園一樣。”陳克文感慨地說。
由于新校區各項硬件條件顯著改善,校園管理越來越規范化,近年該校還從全國新招聘了50多名“雙師型”(技師+教師)教師。此外,學校還先后獲得了國家示范學校、全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機械行業骨干學校等一系列榮譽。
海南省中職校長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幸運”相繼落到了自己學校的頭上。海南省中職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春天真的到來了。
省經濟技術學校原有校區只有12畝左右,2005年在校生僅700余人,辦學條件較差。2008年省政府投入1700多萬元購置位于桂林洋的土地及其附屬建筑物后,該校桂林洋新校區正式啟用。
“新老校區加起來,現在學校共占地95畝,學生的活動空間大了,設備多了,招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2010年全校在校生有4500多人了,是五年前的6倍多。”該校校長張毅生說。他還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學校近日剛通過省級重點中專的評估。“從不合格學校到重點中專,學校只用了三年時間。”張毅生感慨學校趕上了發展的好時機。
“十一五”期間,海南省“搬新家”的中職學校還有不少,如省工業學校、海口旅游職業學校、省文化藝術學校、省財稅學校等。
省商業學校、省農業學校等中職學校雖然沒有搬新家,但卻換了新裝,省政府出資新擴建了一批校舍。
省農業學校校長陸紅專告訴記者,在“十一五”以前,學校七年總共才獲得400萬元的政府投入,在校生不到1600人。從2008年起,三年時間里,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為學校新擴建宿舍、教學樓、食堂,以及購買實訓設備。2010年該校在校生人數已達1.3萬人。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海南省共投入項目資金23億元,支持了海南省工業學校、海南省機電工程學校、海南省三亞技工學校,海口市旅游職業學校等16個骨干龍頭中等職業學校和16個市縣職教中心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專業建設,改、擴建了全省50%的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建成了一系列專業性實訓基地和兩個全省共享的實訓基地。
與此對應的變化是,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是2005年招生數的2.2倍,在校生數從2005年的6.8萬人增加到17萬人。
無論從校園環境上,還是從招生規模上,“十一五”期間,我省中職學校完成了“麻雀變鳳凰”的華麗蛻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