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十一五期間,海口教育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作為衡量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教育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以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宗旨,以特區教育開拓者的氣魂,敢于先行先試,大膽創新變革。通過舉辦中小學校長高級研訓班、農村千名學科帶頭人等創新舉措,加大對教師隊伍的全員培訓力度,加強對薄弱區域內骨干教師的培育工程,努力打造名師工程,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的教師迅速成長為本土名師,逐步實現由“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為海口教育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級研訓中小學校長赴省外鍍金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2004年開始,我市創新中小學校長的培訓模式,啟動了“中小學校長高級研訓班”,重點向農村中小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傾斜,每年分期分批組織中小學校長赴華東師大、西南師大和北京等地進行免費高級研修或跟班學習,提升校長們的綜合素質和教育管理能力。
秀英區東山中心小學校長王培軍是首批校長高級研訓班的幸運兒。他說,通過到名牌師范大學的研修,以及到國內教育發達省市的名校進行跟班學習,讓我們農村學校的校長們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教育理念和學校管理理念,對學校的管理也由過去的經驗型向制度管理、規范管理型轉變。王培軍高興地說:“今年的全市小學畢業測試,我校的總合格率比去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總優秀率則實現翻番,這都是校長高級研訓班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2009年開始,我市與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合作,借助強大專家團隊,對我市中小學校長進行遠程研修,從根源上提升校長作為“火車頭”的帶動力,全面提升中小學校長的綜合素質。
培優工程涌現千名學科帶頭人
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是教育質量優劣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沒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出特色、精品學校只能是空談,更不可能讓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滿意,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從2004年7月起,我市啟動“農村學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共安排744名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骨干教師作為導師,與千名農村學校學科帶頭人結成“一對一”或“一對二”幫扶對象。經過三年的努力,培優工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許多農村教師迅速成長為學校的教育教學骨干,有的甚至調任城區學校擔任學科組長。
東山中心小學蔡海花老師,在國家級骨干導師“一對一”跟蹤培養下,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學校小學教師,迅速成長為“市十佳師德標兵”,現調任市33小擔任學校語文科組長。蔡海花說,經過導師的幫扶指導,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理論水平,而且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清晰,對教學設計和課堂的駕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全員培訓讓城鄉教師同步發展
從2006年起,我市啟動了以新理念、新課程、新知識、新方法的新一輪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實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培訓模式,讓城鄉教師在新一輪培訓中同步發展。
通過實施培訓,全市高中、初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5.01%、96.07%、98.29%;全市現有特級教師、高級職稱教師、中級職稱教師、初級職稱教師人數均超過國家規定的任職要求。
市教育研究培訓院培訓部主任夏競文說,新一輪的教師培訓工程,不僅提升了我市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教師們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而且整合最新的教育信息資源,為我市中小學教師提供豐富的、高檔次的“理論大餐”,打開了中小學一線教師的思路和眼界,促進了教師的自身修養提高,以及團隊協助精神,提升了他們在教學教研活動中的互動、互助及研究性學習等能力。
市教育局局長吳建東說,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是海口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將持續地推進教育改革創新,統籌配置全市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個學生、成就每名教師,讓優質教育的陽光照耀所有的花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