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評“三好學生”行不行?9月16日有眾多讀者參與討論這一話題,積極發表觀點。其中,絕大多數讀者希望,在保留“三好學生”榜樣引領作用的同時,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評價體系作出補充和改革。
海口一培訓學校樊星老師特意向有關媒體發來傳真,講述自己的觀點。“傳統的三好學生評比標準過于空洞和單一,其標準最好能夠細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學校里的評優評先標準要及時進行補充和調整。我認為,德,可以具體劃分為助人、衛生、禮貌、誠實等項目;智,可具體細化為術科、科普、制作發明等;體,范圍也很寬泛,新的健康標準已細化到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因素等。”
公務員陳先生認為,評“三好學生”沒有錯,關鍵是操作上不要出現偏差,不能夠弄虛作假。有人擔心孩子評不上“三好學生”會產生壓力,其實,應對壓力是鍛煉心理素質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壓力,何談進步和成功呢?評“三好學生”確實存在名額有限的遺憾,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拓展評價項目,使更多的學生得到賞識和鼓勵。
如海南文昌一名中學生打來電話說,一位同學的爸爸捐款建校,學校在評“三好學生”時,對他進行了特別照顧,盡管他成績不好、表現也不出色,居然也得到了“三好學生獎狀”。這是在給“三好學生”的形象抹黑。
還有一些讀者的共同觀點是,很多名校在招生時看重“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中考、高考等選拔性考試還可為“三好學生”加分,因為功利性強,“三好學生”評比過程中不可避免沾上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比如給老師送禮等,這樣有失公允的評價體系不僅易生腐敗,更會挫傷孩子們的心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