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容,還有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善。老齡化的趨勢逐步深化,老年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關注,為此,8月9日,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老有所依,情暖夕陽”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團深入實際生活,開展特別實踐活動。
仁相學孝相傳
下午,實踐團成員來到楊玲花老人家中,展開深入了的采訪。這位頭發斑白而臉色紅潤的楊奶奶面對采訪組的提問,臉上始終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奶奶指著照片告訴隊員,“我家兒子還蠻孝順的,雖然他工作忙,但也會時常陪我聊聊天,陪我去跳廣場舞,雖然跳的很滑稽,但是我很開心。”說完,楊奶奶迫不及待和隊員分享女兒寫回來的信件,娟秀的字跡帶著年代的質感,拳拳心語盡管短暫,但是包含思念,楊奶奶說看到這些信件就能感覺到了女兒在身邊的溫暖。是啊!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網線可以直達目的地,卻淡漠了親情,一封封信件是溫暖也是牽掛,為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平添了一絲溫情。
實踐團成員拍攝老人
在現在的老齡化社會下,很多家庭都會有老人一塊生活,像楊奶奶兒子這樣的孝順子女真正做到了對老人物質和精神的關注,愛自己身邊最親近的老人,讓他們享有一個舒心快樂的晚年。但不是所有家庭的老人都過得安心幸福,很多家庭困難、兒女不孝、獨守空巢的老人就更需要鄰里、好友、社會的多一些關心。
融化冷漠 溫情相伴
通過一天的實地調研,“老有所依,情暖夕陽”社會實踐團隊員發現社區奇怪的現象。社區里的老人見面,大多數的人只是見面打招呼,不會有太多其他額外的問暖寒暄。對于這個問題措施,采訪組詢問了居委會的王阿姨,王阿姨告訴隊員有效的社區服務中心應加強對每家每戶的了解,共同關愛需要陪伴和幫助的老年群體,組織一定的社區志愿者,建立“一對一”服務,讓老人真正得到社會關懷,即提高了老人的幸福指數,也提高整個社區的凝聚力。
實踐團成員拍攝的老人幸福時刻
時代在發展,仍然會有可憐的孤苦老人沒有及時得到社會和政府的幫扶,就更需要持續關注社會動態,將溫暖真正散播到每個老人身上。正所謂“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孝文化的傳承,讓整個社會連結成了一個大家庭。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我們更應該學習并發揚孝文化,讓優良的品德成為祖國復興道路上的強大助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