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學習新思想,奮進新時代”實踐宣講團前往杭州西溪濕地、云棲小鎮會展中心,并在此次走訪過程中進一步的領悟習總書記在考察浙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參觀濕地,了解發展
實踐團隊在來到西溪濕地前便做了相關攻略,查閱了有關西溪濕地歷史的資料,可以將在西溪濕地公園里看到的置于歷史大背景下,真正設身處地地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在參觀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煙水漁莊和厲杭二公祠。我們在煙水漁莊站下車之后,便開始徒步游覽西溪。有人說:“煙水漁莊的“煙水”,有三煙之妙:柳煙、云煙、炊煙,人與煙、水共處,猶如身臨仙境。”雖然我們去的時候已是仲夏,無法見到柳煙,但周圍的亭臺樓閣,小徑園橋,花木井然、鴨群戲水的場景,仍引發了我們無限的贊嘆。土圍墻、竹器農具、茅舍都增加了田間的鄉土氣息,帶給我們濃濃的“鄉”味。而厲杭二公祠是西溪專門奉祀文人的祠堂之一,與秋雪庵兩浙詞人祠齊名。供奉著是康熙舉人,厲鶚和雍正舉人杭世駿。這兩位都是清代杭城的著名學者和詩人。這處景點有著恢復文人墨客雅聚功能,可供人切磋詩藝、揮毫潑墨、題詩作畫,具有較濃厚的文化氛圍,但受疫情的影響,祠堂內并沒有出現切磋文采的情況,只有幾個游客各自參觀著。
敢于發聲,從小做起
宣講員為前來參觀的游客做一段講說,“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劃總面積11.5平方千米,濕地內河流總長100多千米,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濕地公園內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淀深厚,與西湖、西泠并稱杭州‘三西’。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宣講員對西溪濕地的講解,成功的引起了其他游客的注意,開始駐足觀望。也許是出于緊張,也許是成功賣出宣講第一步的喜悅,宣講人的聲音有著微微的顫動。
“西溪濕地是‘杭州之腎’,對杭州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維護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站在旁邊,正認真地聽著宣講的小朋友引起了宣講人的注意,“小朋友,你知道西溪濕地可以給杭州帶來什么影響嗎?”小朋友靦腆地說道:“可以清新空氣。”,“非常好,除了這個,西溪濕地還能調節降水、維持生物多樣性……”在得到回答后宣講人繼續向小朋友其他作用,“謝謝姐姐,下次回學校,我也要和小伙伴分享。”俗話說:“一傳十,十傳百”我們把信息傳遞給身邊人,再通過他們影響更多身邊人,這樣便能擴大我們宣講的普及面,提高宣講的作用。
總結經驗 展望未來
此次與游客們的相遇,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曾經“講座式”的宣講方式太過于死板,現如今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這種模式更不可取,我們應該更多的去開展“分散化、互動式、有特色、接地氣”的宣講交流,要根據不同的受眾人群,尋找適合這個人群的方式去宣講這樣才能讓一次宣講更生動,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不負美景,不虛此行。通過此次走訪,我們對習總書記在考察西溪濕地時提出的四個“不能”有了更深的體會,也了解到習總書記對于城市濕地的關注和保護,以及他對城市發展方向的把握,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持,對人民利益的重視。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體現。城市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習總書記說過,要把保護好西湖和西溪濕地作為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鮮明導向。而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不僅是對杭州城市發展和治理提出的期望,也為其他城市的發展和治理明確了方向。
在活動結束后,隊員王媛佳表示:“在未來我們要應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生態環境,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城市貢獻自己那一份綿薄的力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