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金如根雙手握住道岔握柄用力向右旋轉90度,道岔尖軌位置隨即改變,LED屏顯示第四道軌道開啟。“嗚——”,機車司機發出信號,金如根舉起手中的小黃旗示意車輛進站……
這是“扳道工”日常工作的縮影,他們還有一個更拉風的名字——“列車舵手”。隨著現代化鐵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道岔已大范圍被電動道岔代替,曾經鐵路運輸最為關鍵的工種——“扳道工”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精心專注39年如一日 誤差控制在一根牙簽的厚度
在鐵路杭州南星橋站不足十平方米的扳道房內,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小床、一個對講機、兩部電話,這便是扳道工金如根的全部“家當”。39年來,他在小小的扳道房里,守護著鐵路運輸的安全。
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金如根接完來自車站信號樓的電話后走出屋外,拔插銷、抬拖柄、扳道岔、插插銷、加鎖,他動作嫻熟、一氣呵成。10分鐘后,緩緩駛入的列車便順利進入了另一條軌道。
“這個得用‘巧勁兒’,扳道的時候尖軌和基本軌的誤差在3毫米以內,差不多是一根牙簽的厚度。”金如根說,扳道工作不容有一點馬虎,一旦出現錯誤后果不堪設想。
工作39年,金如根從未出過任何差錯。幾十萬次的扳道操作,盡管每一步都爛熟于心,但他仍一絲不茍。“接到車輛來的信號后,我就沿會著將要使用的鐵軌走一趟,檢查道岔和線路,車輛進站前10分鐘就提前到崗準備。遇到刮風下雨或下雪天,路基會因為熱脹冷縮變形,扳道就更需要精準仔細。”金如根說。
自動取代手工勢在必行 杭州市區僅存23名扳道工在堅守
聊起與鐵路的緣分,上世紀80年代,19歲的金如根因家中土地被征用,被分配到鐵路工作。作為一名扳道工,每月42塊錢的工資,日復一日的忙碌和孤獨,金如根沒有一句怨言。
“那時候,工作強度真不是一般大。”老金撅起嘴,擺了擺手,“一趟貨車有幾十節車廂,按照不同車廂的目的地可能要前往七八個方向,我們首先要把作業計劃單記在心里,然后列車過來時按照不同方向迅速扳動道岔,有時候兩個不同方向的間隔只有幾秒鐘,忙的時候一個班下來,要扳道兩百多次,根本就沒時間吃飯,下班時手都麻了!”
隨著鐵路設備和技術的更新,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工道岔逐漸被電動道岔取代。信息員在信號樓里,點一點鼠標,不過三秒的時間,就能完成扳道作業。記者從鐵路部門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區僅有南星橋客整所、杭州北站、浙江鐵發康橋運貿等地共23名扳道工仍在堅守,放眼長三角范圍內的江浙滬皖三省一市也僅有不到300人在從事鐵路扳道工作,而且只能在部分鐵路支線或貨運站場里才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還有兩年金如根就要退休了,當記者問他有什么打算時,老金笑了笑:“我就希望能站好最后一班崗,讓火車安全、正點運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