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橫流、臭味撲鼻、蒼蠅亂飛……無證無資質生產的黑作坊食品會流向哪里?人們的第一反應肯定不外乎街邊檔或監管較松的菜市場等。然而,若有人說,其中部分源源流向校園食堂,相信許多人都會錯愕甚而憤怒——這是真的嗎?
這兩天,城中媒體連續報道,證實確有其事——有記者星夜暗訪跟蹤送貨車親眼所見的事實為證,也有黑作坊的“出貨單”為證。在黑作坊的客戶群里,既有高校,也有中小學和知名幼兒園。據報道,已有一所被曝光的高校處分了相關責任人,而那些沒被曝光或查處的校園食堂,結局又會如何?更重要的是,人們不知道,從陰暗污穢的黑作坊通往潔靜堂皇的校園食堂,其間有著怎樣的利益鏈?它暴露出的,又是怎樣的監管漏洞?
食品安全是近年公眾最為關心的民生焦點之一,如何強調其重要性都不為過。而校園食堂,作為人多面廣而又較敏感的就餐場所,更應是監管保障的重點。正因如此,近年來,廣州已多次印發了《學校食堂衛生管理指引》,其中對校園食堂責任人、建章立檔、餐廚衛生以及食材檢驗,包括采購環節等,事無巨細,均做了規范。若這些條條框框都能真正付諸實踐,校園食堂的食品安全防護墻可謂“固若金湯”。
然而,現實的吊詭就在于許多貼墻上、掛嘴上的規章,一遇行動就變形走樣。據報道,在被曝光的高校食堂,赫然掛著餐飲“食品安全示范單位”和“優秀食堂”等牌匾,不知當初頒發這些獎牌,到底是按什么標準評比的?是授獎者的疏漏還是獲獎方善做表面文章?按照校園食堂衛生“指引”,“采購食品應向供貨方100%索取衛生許可證、衛生檢驗報告書等”;“采購肉類食品必須100%是定點屠宰場,100%索取衛生檢驗合格證明”,等等。那么,這些100%無證的黑作坊食品,又如何喬裝打扮溜進了校園食堂?
“變通”渠道當然有的。某黑作坊就“借”用了一家有正規牌照的公司的證書。從“黑幕”交易可看出,某些校園食堂還是有點“規則意識”的,所以要對方提供證照,但也僅限于此,只要有“照”,哪管它的食品是否張冠李戴、合不合格,無所謂。“照”也就是糊弄監管。由此不難發現,在黑作坊食品走進校園食堂的過程中,“監管”是有的,一次次發了文件“指引”;有些單位臺面上也“貫徹落實”了,匯報時肯定“100%”做到了,只是黑作坊的貨卻混進了校園!誰又該為其中的漏洞承擔責任?
誠然,黑作坊食品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校園“大廚”,無疑在于“價廉”。這對要應付物價飛漲的校園食堂來說,是個難以抵擋的誘惑——無論食堂還是經手人都有可操作的“利益空間”。至于價廉的背后是否以次充好,是否有安全隱患,要么心存僥幸,要么利字當頭。總之,“安全”和“利益”一交鋒,安全就靠邊站了。但是,近年頻頻引爆輿論的諸如地溝油、毒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公共事件,最初的誘因哪個不是“利”字?
無證黑作坊食品擠進校園本已令人擔憂,而更讓人震驚的是,有些黑作坊竟將打入多少學校食堂作為“品牌”公然印成宣傳單爭搶生意,足見這種“黑市”已處于半公開化。同時,也映射出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和嚴重性。如果監管對此仍舊視若無睹,不僅是對廣大學子食品安全的極端不負責任,而且,曝出更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恐怕也是遲早的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