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就讀白云區廣信中學初中一年級的小陳坐在教室里,下一節課由班主任來上,但上課鈴響了許久,老師卻遲遲沒來。隨后,小陳和同班同學們都被告知,“老師辭職走了。”
記者調查發現,教師待遇不高、流動性強是多數民辦學校面臨的共同難題。有專家認為,辦好民辦學校必須打“組合拳”,其中辦學權與經營權分離是關鍵。
據小陳說,當日下午,廣信中學初中三個年級都有班級在上課鈴響后沒有等來科任老師。市民朱先生的兒子也在廣信中學就讀,前日下午,他兒子2時左右便回到了家。朱先生說,兒子說幾名老師辭職走了,沒有課上了。
“有女同學哭了”
小陳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班主任曾跟他們抱怨,“說我們整個班考試成績差,害得他沒有了500元獎金,他覺得很不甘心。”小陳表示,當時老師向他們暗示“不爽就走”。
27日下午,被告知老師已經辭職走人不久,小陳和同學們在走廊看見自己的幾名老師拖著行李離開,“有的女同學哭了,說舍不得。”
一次走了6名老師
就在小陳和同學們對老師的離開感到惋惜和莫名其妙時,來自三個年級、不同班級的6名年輕老師正在跟校長反映:待遇太低了。
昨日下午,廣信中學龔校長告訴記者,這六名老師“是同時辭職的”。龔校長說,這6名老師都是今年9月份招入的,經過試用期之后,其中4名老師無法通過教學能力考核,學校擬辭退這4名老師,“另外2個是這4位老師的同學,他們一氣之下就說一起辭職。”
龔校長說,幾名老師除了個別“與同事相處很自傲、自負”外,待遇太低是他們的主要訴求。“一開始工資是不高,但我們希望年輕老師有奮斗精神,至少干幾年,出成績了,工資自然也就上去了。”
昨日龔校長出示了幾名老師的辭職信,記者多次撥打其中一名老師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待遇:試用期2500元 轉正看業績
龔校長說,廣信中學對于新招聘的老師一般會設置兩個月的試用期,“試用期期間工資約2500元,轉正之后學校實行競爭機制,老師的收入直接和教學成績掛鉤。”轉正后的老師基本工資每月3000元,老師之間人均設置數額為400元的“教學獎”,“就是說,原則上,每個人都有400元的教學獎,你做得比別人好,別人的400元就是你的,相當于你的獎金就是800元。”此外,還有班主任評估獎300元。
龔校長表示,“工資最高的老師可以到9000元以上,低的話就剩下2000多元了。”他坦承,“收入確實不是很高,但一來希望老師有艱苦奮斗的精神,二來學校將以每年10%至15%的幅度增加老師的工資。”
民校困境:
老師待遇不高流動性大
廣信中學位于白云區羅崗村,屬于“城中村民辦學校”。龔校長告訴記者,學校每年都會新招7、8個老師,試用期結束后會辭退1、2個,“就是為了應付教師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在民辦學校里很正常,如果能保持85%的師資穩定性,就非常成功了。”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部分“名校辦民校”、“貴族學校”等民辦學校教師待遇較好、穩定性較強,更多的民辦學校由于缺乏良好的社會資源、生源和完善的校園管理體制,均面臨著教師待遇不高、流動性強的困難。
天河區大觀學校張校長告訴記者,“不夸張地說,廣州90%的民辦學校都有這樣的問題。”他說,大觀學校老師的工資都介于2000元到3000元之間,學校目前有約50名教師,每年的流動性“在20%到30%之間”。
同樣的問題在思源學校同樣存在,該校校長鄧放國表示,“每年都會有教師離開。”
民校突圍:
辦學經營分離或是關鍵
在以上三位校長看來,學校無法給老師提供良好的發展路徑是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在思源學校校長鄧放國看來,除了發展定位差,更多的問題出在學校本身。
鄧放國認為,存在大量事實證明民辦學校可以辦好,“必須打組合拳,一是管理模式要創新,將辦學權和經營權分開,讓辦學者有主動權,不受資本干預;二是做好師資培訓,讓老師看得到發展潛力;三是要有好的辦學目標和教師評價體系;最后是學校要有社會責任感,要與周邊社區、學校聯動,整合資源。”
在鄧放國看來,其中的關鍵是辦學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他說,很多民辦學校的校長聽的是老板的話,這會造成教學上的許多障礙,“企業化經營是老板的事,辦學還是要尊重教育原理。”
背景:
今年財政或撥6億補貼民校
在今年7月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副市長王東表示,廣州正在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今年有1.4億元用于資助和鼓勵民辦學校,共支持了399所民辦學校(不含中職、技工等)。加上民辦幼兒園的資助金額,今年民辦學校的財政補貼能達到6億元左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