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來,成都持續開展對于“散亂污”企業的集中整治行動。應該說,這次集中整治行動,就像一次“刮骨療毒”,在受到廣大市民理解和支持的同時,也帶來了疼痛。
這類“分布散、管理亂、污染重”的企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大家早有體會。整治“散亂污”企業,有益城市環境、有益廣大市民身體健康的一面無須贅述。對因集中整治行動而下崗的從業者而言,一方面對于政府推進污染防治表示理解,一方面也對自身生計感到焦慮,希望政府負起責任。這些疼痛和焦慮,乃人之常情。
事實上,成都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綠色發展理念和重要部署,回應廣大市民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熱切期盼,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目標,重點開展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正是為了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三治一增”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實施過程中,市委市政府有通盤考慮。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只是舉措之一,而且這項舉措不是最近才搞的“突然襲擊”。早在今年2月,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650”工程,就提出了要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各區(市)縣隨即開始了對“散亂污”企業的摸排,并推動相關企業關停并轉。
從長遠看,解決環境問題和就業問題,要靠產業的轉型升級來實現。但對于下崗人員,當前生計怎么辦?
當下,成都正展開多種形式的幫扶,將相關人員納入失業保障。市有關部門牽頭通過政策扶持,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針對被關閉“散亂污”企業失業人員,在本人戶籍社區(村)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辦理失業登記,符合認定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就可憑證享受多種就業扶持政策和就業服務。
更重要的是,創造、協調更多就業崗位,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六月中旬至今,全市人社部門已組織了966個用人單位,舉辦了49場幫助被關閉“散亂污”企業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專場招聘會,幫助1500余名相關失業人員達成新的就業意向。近期,這樣的專場招聘會還將繼續舉辦。
要根治“散亂污”企業帶來的環境問題,還需要企業徹底轉變環保理念,認識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內在統一,從而改進生產工藝,用更加環保的方式生產出更加綠色的產品,擺脫“散亂污”的帽子,贏得更廣闊、更長久的發展空間。對此,成都也在想辦法幫助企業。比如,7月28日武侯區政府與資陽市安岳縣政府聯合舉辦了一場協調活動,推薦當地制鞋企業轉移到安岳國際鞋都產業園去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