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日前,針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要落實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政策,突出解決貧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學生上學等問題。
學生資助是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問題的根本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穩定脫貧和高質量脫貧的重要舉措。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突出學生資助工作的政治責任,以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深入貫徹落實《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精神,全面加強和推進學生資助工作,確保實現“人人有學上、個個有技能、家家有希望、縣縣有幫扶”的工作目標,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資助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艱巨,現有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更深,自我發展能力更弱。如果不解決這些貧困人群子女的上學費用問題,教育就會成為貧困家庭的沉重負擔,這些家庭就更加難以擺脫貧困。剛剛跨過貧困線的人群,他們脫貧的基礎還很不牢固,如果不對他們的子女上學進行資助,他們就會因學致貧、因學返貧。
學生資助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措施。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在脫貧攻堅戰略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賦予教育扶貧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學生資助能夠通過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消滅“底層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窮世代窮”的現象,促進他們的家庭盡快脫貧致富。
學生資助工作為脫貧攻堅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十年來,我國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學生資助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基本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各個教育階段全覆蓋,實現了公辦與民辦學校全覆蓋,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幫助數千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順利完成學業、順利就業,不僅杜絕了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現象的發生,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些學生及其家庭的命運,為脫貧攻堅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面落實資助政策,把黨的溫暖送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完善資助政策保障體系。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是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現有資助政策體系與教育扶貧攻堅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還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十三五”期間,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階段的資助政策,特別是完善針對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政策,整合資助資源,拓展資助渠道,豐富資助形式,打好“組合拳”,唱響“主題曲”。要加大對特殊地區、特殊群體、特殊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在政策措施和資金安排上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給予支持和傾斜。
狠抓資助政策落實。學生資助是重大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是社會關注的敏感區,出不得任何問題和差錯。要建立學生資助工作常態督查機制,把任務內容、進度安排、責任主體、監督方式等信息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高度重視資助資金監管,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使好“金箍棒”,念好“緊箍咒”,確保資金安全。要建立科學的資金分配機制,嚴格按照資助人數下達資金預算,增強資金安排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時效性。對資助資金使用中出現的各種違紀違規違法問題,尤其是虛報套取、擠占挪用、貪污侵吞資助資金的行為,要依法依規堅決嚴肅查處。
全方位推進精準資助。學生資助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實現精準資助。一是要做到資助標準精準。各地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及財力狀況等因素,確定本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指導標準。各高校要根據各地指導標準,結合學校所在城市物價水平、高校收費水平、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等因素,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和資助檔次,實行差異化資助。二是要做到資助對象精準。要進一步完善資助對象認定方式,應采用大數據分析、個別訪談等方式,深入、直觀地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三是要做到資金分配精準。分配資金和名額,不能搞簡單的劃比例、“一刀切”,要對民族院校、以農林水地礦油核等國家需要的特殊學科專業為主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的高校予以適當傾斜。高校分配資金和名額,要統籌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經濟困難程度等因素。要把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的學生作為重點資助對象,保證“三個不能少”,即“一個對象不能少”“一個項目不能少”和“一分錢不能少”。四是要做到發放時間精準。要改革和完善資助資金發放機制和辦法,力爭按時發放,及時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完善“精準資助”工作機制,建立教育、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聯動的貧困家庭學生識別機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庫與學籍系統、資助系統等教育數據庫的有效對接。
加強資助育人,讓每一個家庭困難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
資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學生資助工作絕不是簡單地發錢、發物,要全面推動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
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也是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任務。各地、各高校要緊緊抓住這個核心,通過打造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等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政策普及和宣講等形式多彩的資助宣傳活動中,融入各項資助實踐活動中,培養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著力提升受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高校應引導和幫助受助學生制定成長規劃方案,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拓展育人途徑,搭建育人平臺,為受助學生創造和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能力提升項目和鍛煉機會,使他們享有平等發展的機會,著力培養受資助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把每一個受助學生培養成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是重視創新精神的培育。要注重對受助學生專業教育與創業創新教育相融合,要將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轉變;要支持和鼓勵對受助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和輔導;要探索通過論壇、講座、設置創新項目等,挖掘受助學生潛力,鼓勵個性發展和獨立思考,鼓勵自由探索和勇于創新。二是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也是今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各地各高校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以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創業實習實踐或孵化基地建設,鼓勵和幫助受助學生廣泛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活動,努力使受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社會實踐經驗,鍛煉提升實踐能力。
注重培養受助學生的道德品質。各地各高校要切合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需求,不斷創新資助育人模式,加強受助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一是抓好勵志教育。要充分發揮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的導向作用,挖掘受助優秀學生典型,通過典型宣傳表彰、先進勵志典型報告會等形式,大力傳播正能量。二是抓好誠信教育。各地各高校除了組織普及性的誠信教育活動外,特別要針對獲得國家助學貸款資助的學生,不斷強化信用意識,讓每位貸款學生充分認識到貸款違約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最大程度地避免貸款學生因缺乏常識而產生不必要的違約行為。三是抓好社會責任感教育。各地各高校要通過報告會、講座、宣傳欄、宣傳冊、短信、微信等形式,加強感恩教育,鼓勵受助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教育廣大受助學生樹立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