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評析
立足傳承 兼顧創新
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麥儉坤
一、總體評價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卷物理部分,較好地貫徹了《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的命題指導思想,體現了以基礎知識為依托,以能力考查為主旨的指導思想。在保持歷年來一貫的嚴謹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基礎、體現方法、突出思想、考查能力,力求公平、公正、客觀、全面。試卷的整體難度呈階梯型分布,有較好的區分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有利于高校科學地選拔人才,對高中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試題也考慮了不同省區的教學實際。
命題難度:穩中有升
今年的試題總體難度較往年有所上升,靈活性增強。選擇題整體難度比往年略有上升;實驗題考察形式新穎,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變通能力要求較高;計算大題設問層次分明,計算難度有所下降,但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要求提高;選考題比較中規中矩,平穩過渡。選擇題、實驗題和計算題三種題型的難度起點都較低,都是由易到難的連續性難度設計,易、中、難比例合理,以中等難度為主,拓寬難度分布范圍,對大部分層次的考生進行了有效的區分。多數題目難度不大,但計算題依然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具有較明顯的選拔效果。
二、試題分析
1.內容改革平穩過渡,試卷設計科學嚴謹
今年選修3-5首次納入必考部分,試卷第一道題就對動量進行了考察,及時到位,很好地落實了考試內容改革的方向。以及后面的第17題里也通過核反應來對3-5的原子物理知識進行了進一步考察。不過這兩題都是基礎題,對于新模塊納入必考內容的這個變革,實現了較好的平穩過渡。
2.呈現科技前沿問題,考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試卷注重將高中物理的基礎內容與生產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關注現代科技發展,較好地體現了物理、生活和社會三者的有機融合。如第14題的火箭升空問題,17題的“人造太陽”的核聚變發電問題,18題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應用問題,這些試題情境自然而貼近生活,設問新穎巧妙、科學合理、不偏不怪,有利于考生真實水平的發揮,同時也有利于促進中學物理教學摒棄題海訓練,引導學生重視物理思維過程,體驗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
3.注重物理概念與規律,回歸基本原理
試題回避過難、過繁的題目,注重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核心思維方法的考查,解題過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題目都能找到解題思路,對于注重基礎的學生會有較大的把握與優勢。選擇題當中,既有定性判斷,也有定量計算,不過都是以考查基礎為主。如第15題的乒乓球平拋問題、19題通電長直導線的安培力計算,23題的伏安特性曲線測量。雖然有幾道題的情景比較新穎(如18和22題),但考查還是對物理知識的一些基本原理的運用。
4.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建模能力
試題在考察雙基的同時,也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運算能力及對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進行了考查。選擇題和實驗題的設計,從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規律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其中21題的動態平衡問題,22題“滴水計時器”的情景理解與應用,都對學生的題意解剖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計算題25題和選考的33題都屬于思維性較強的題,考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識基礎外,還要建模,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備考建議
一輪復習: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的解題技巧,初步建立章節的知識體系。
二輪復習:深入理解和體會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做題力求觸類旁通,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輪復習:研究高考試題,查漏補缺,拓寬解題思路,熟練解題方法,規范解題習慣,掌握應試技巧。
化學評析
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李聰
一、總體評價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卷化學試題整體特點為:選材新穎,穩中有升。
與2014~2016三年全國Ⅰ卷理綜化學相比,2017年全國Ⅰ卷理綜化學延續了全國乙卷理綜化學的一貫命題思路和命題風格,以新課標和考試大綱為本,突出了主干知識,體現新課程的基礎性,突出考查了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很多試題情境較新,但均考查核心考點。整套試卷有較好的區分度,能夠體現出新課標的要求。試題明顯減弱計算、強化知識點相互滲透。
二、近三年大致考點與難度對比
年份 | 2017 | 2016 | 2015 | |||
題型 | 內容 | 難度 | 內容 | 難度 | 內容 | 難度 |
選 | 合成纖維的材料 | ★ | STS(科學技術社會) | ★ | 無機物的性質 | ★ |
實驗:分離提純 | ★ | 阿伏加德羅常數 | ★ | 阿伏加德羅常數 | ★★ | |
同分異構與有機物性質 | ★ | 有機物性質 | ★ | 有機物的合成 | ★ | |
實驗流程與操作 | ★ | 實驗操作 | ★ | 實驗:操作及分析 | ★★ | |
電解池原理 | ★ | 電解池原理 | ★★ | 原電池原理 | ★ | |
元素推斷與元素周期律 | ★★ | 強酸滴定弱堿滴定曲線 | ★★ | 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 | ★★ | |
強堿滴定弱酸的滴定曲線 | ★★ | 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 | ★★ | 溶液的酸堿性 | ★★ | |
必 | 氮含量的測定 | ★★★ | 無機物的制備與性質 | ★★ | 有機物的分解產物探究綜合實驗 | ★★★ |
鋰離子電池的制備工藝 | ★★★ | 反應原理綜合題 | ★★ | 工藝流程型的物質的制備 | ★★★ | |
反應原理綜合題 | ★★★ | 工藝流程型的物質的制備 | ★★★ | 反應原理綜合題 | ★★★ | |
選 | / | / | 選修2:化學與技術(高錳酸鉀的制備工藝) | ★★★ | 選修2:化學與技術(由海綿銅制CuCl流程) | ★★★ |
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鉀和碘的結構與性質) | ★★★ | 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鍺的結構與性質) | ★★★ | 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碳單質及化合物) | ★★★ | |
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有機光電材料的制備) | ★★★ | 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多糖合成聚酯類化合物) | ★★★ | 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乙炔合成縮醛、異戊二烯) | ★★★ |
結論: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三年選擇題考點沒有太大變化,去年的壓軸選擇題比較新穎,是一道結合周期律考察的元素推斷題,今年的壓軸選擇題回歸選修四的酸堿滴定曲線,綜合考察反應原理的相關考點。三道必做大題一般是實驗題、流程題和原理題的出題順序,今年仍然秉承了這一出題順序。2017年全國Ⅰ卷跟往年相比,考查的知識點分布穩定,整體難度比去年略有上升,個別題目情景新穎,考查靈活,具有較高的效度和區分度。
三、試卷整體分析
源于教材 回歸課本
試題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僅注重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查,還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考查方式靈活多樣。選擇題側重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識覆蓋面大,難易搭配合理。考題的內容與課本的聯系增大,如10題中實驗室制備氫氣的原理,35題基態鉀原子的能層特點與電子云輪廓圖形狀等,為課本上內容的延伸,充分體現了回歸教材的命題趨勢。
能力立意 難度適中
工業生產流程題取材于真實的、廣闊的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問題設計更加靈活,更有化學味,化學高考試題的發展趨勢必然是重視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但不管如何靈活多變,工業生產離不開反應原理中的方向、速率和限度問題。Ⅰ卷以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制備為載體,考查了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轉化率升高等問題,綜合性較強。第(4)問的過氧鍵數目比較新穎,但問題并不難,抓住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即可解決。
很多同學遇到反應原理問題就頭疼,這種純理論性的知識拼出一道綜合題,學生經常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去解決。Ⅰ卷的原理題延續化學原理綜合應用的拼題,考查學生應用蓋斯定律、熱化學方程式、轉化率、平衡常數、化學反應速率等理論聯系實際。此題(1)(2)問難度不大,區分度在第(3)問。實際上,我們只要抓住主要矛盾,便可簡化解題思路。第(3)的問題是改變條件后轉化率的變化情況,那我們只需要從列三段式計算考慮問題即可。
突出實驗 重視基礎
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實驗題以蛋白質中氮含量測定出發為背景,考查方式較前幾年稍顯反常,重視基礎操作和流程,在描述實驗現象和解釋原因上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
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在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實驗試題特別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考查了基本操作、常用儀器、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等。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做過實驗的學生,有利于中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對脫離實驗的化學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引導中學教學重視實驗教學,回歸化學本質。
結語
總體上看,本套試卷為一套好題,在考查問題的靈活程度方面、考查基礎知識運用能力方面、考查學生的細心程度方面都很到位。2018年的考生朋友,復習時要注重雙基,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重視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對題干的整體把握能力。同時,建議同學們從高一、高二的學習中,就開始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實驗、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落實,在高三復習中挖掘教材中的試題素材,進一步提升學科能力。
生物評析
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蔣澤霖
一、考查內容分布
本套試卷以考查生物的主干知識為依托,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綜合、運用的能力。具體涉及的知識內容如下表:
題型 | 題號 | 知識內容 |
單選題 | 1 | 激素調節、受精過程 |
2 | 還原糖、核酸、蛋白質的鑒定 | |
3 | 細胞分裂素、脫落酸 | |
4 | 生命活動調節 | |
5 | 種群 | |
6 | 伴性、常染色體遺傳 | |
必考題 | 29 | DNA、RNA分子研究(實驗) |
30 | 光合作用 | |
31 | 內環境 | |
32 | 遺傳定律 | |
選修任選題 | 37 | 微生物培養 |
38 | 基因工程 |
第一,注重對生物科學素養、探究能力的考查,貼近生活
首先,17年高考題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生物科學素養,如29題涉及到生物領域前沿科技———DNA和RNA分子研究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38題要求學生了解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DNA研究歷史上的經典實驗)。
其次,17年高考題對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考查內容所占的比重特別大,如第3題,需要學生從實驗圖表入手分析細胞分裂素和脫落酸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回答它們的作用。還有31題,不是直接問“內環境的作用是什么?”,而是讓學生由現象去分析內環境中的物質交換情況,從而得出內環境的作用。
最后,17年高考出題貼近生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如5題提到了畜牧業在何時收獲家畜的問題,要求學生對種群數量與環境關系掌握得較好,而這一問題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方針。
第二,注重基礎,強調生物的主干知識
17年高考題利用有限的篇幅,幾乎考到了生物所有的基礎和主干知識。從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考題涉及到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新陳代謝、遺傳變異與進化、生物的穩態與環境等幾個主干知識模塊,所考查的知識點也都是這些知識塊中的重點知識,既是教材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
第三,形式靈活多變,但考查的知識點本質相同
盡管17年高考題的風格和去年不同,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去年高考題的影子。例如29題,16年17年都考到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30題依然是光合、呼吸的綜合題;32題還是遺傳大題,只不過17年的遺傳大題不需要學生設計實驗,難度降低了一點兒,但是考到了性染色體的同源區段,這一知識點很多同學可能沒有復習到。所以,盡管形式不同,考查的本質內容并沒有太大變化。
總體來說,這是一份兼顧基礎與能力,突出考查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難度、區分度合理,對后續學生的復習有指導意義的試卷。
三、學習建議
根據17年全國高考卷(生物)的特點,學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給大家提三點學習的建議:
1.注重基礎,牢抓主干知識,生物這一學科的特點就是,只有有了基礎才能去做題,不然題目都不好分析
2.注重實驗和探究的能力,從考題的特點來看,幾乎所有的題目都和實驗相關,對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死記硬背,一定要理解過程的機理,實驗的原理。
3.注意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從試卷內容可以看出生物的考題都很貼近生活,這就需要同學們平時多多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積累生物常識,這樣才能在做題的時候舉一反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