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發展的大環境下,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呼聲越來越高。有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國際學校數量最多的國家。且在校學生人數已超過236,400名。國際化教育市場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財富,以及投身教育的情懷,使跨行業的成功人士、資本大鱷紛紛從覬覷這塊蛋糕,到真槍實彈地參與。國際化學校一時間層出不窮。
那么,究竟怎樣的辦學理念和實際操作經驗才能真正帶給家長和學生成功的國際化教育體驗呢?讓我們一起分享萬科教育集團高中總校長趙均寧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知灼見吧!
教育是愛的事業,是在跟愛打交道
趙均寧校長認為,教育是愛的事業,實際上是在跟愛打交道。愛又主要是體會在心上,在跟心打交道,愛是生長在每一個學生鮮活的生命體上,所以跟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打交道。
趙校長教過37年書,高中畢業以后就開始教英語。在30多年的教學當中,對于中國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都比較了解。加入萬科集團以后,在新的形勢下一如既往做自己喜歡的教育事業。
國際化辦學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趙校長說,曾經在公辦的學校體制里發現,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是教育人自主判斷的,但真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可能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到底這個孩子將來應該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應該是跳出中學辦中學。他認為,我們的國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要參與國際的競爭,需要專家、學者、外交家,但我們也需要企業家、實業家。這個時候如果跨出這個行業,跳到外面來,可能能夠培養出更接近、更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國家人才。進入到民辦化學校,主要是想找到一種挑戰,更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跨行業參與教育,碰撞新的智慧火花
趙校長說,我在外面看到一個趨勢,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已經開始親自到了教育的場地,已經親自參與教育的創辦和提升了。所以我覺得假如我們可以跨行業的話,或許能夠碰撞出教育的智慧火花來。世界還是在競爭,只不過是脈脈溫情之下,大家在守規則的、拼腦力、斗智慧、斗人性的一種競爭,競爭永遠還是存在的,我們還是需要去培養學生的競爭能力、國際勝任力,這個我覺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把國際意識和國家意識融入辦學環境中
趙校長說:我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當中,一直在理解什么叫國際化,在上外附中的時候把國際化定位為自己編的一個十字歌:一顆中國心,兩門外國語,三項大能力,四是好身體,五門隨時應,六字好精神,七項活動者,八九十英才。
對于辦學,趙校長提出了兩個意識:一是清晰的國際意識,二是清醒的國家意識。
他說,對于跟國外有頻繁的外事活動的教育者來講,跟外國人在打交道的時候,合作比競爭對人的要求更難,這時我們需要有清晰的國際意識。真正合作起來,需要兩個人在怎樣在規則之下,在彼此的會意之下,把一件事情做成,這個確實不是那么簡單的。
中國現在其實已經是世界的一個中心國家了,我們所做的事情本身是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有清醒的國家意識,知道中華文明作為五千年的一個古老的文明,它存在的價值。知道中國人這個民族在世界上的切身利益。同時當然我們也有清晰的國際視野,知道我們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我們要做立身世界的中國人,而不是走向世界。
趙均寧:
上海萬科教育集團高中總校長,原上外附中副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外國語學校工作部部長,上海市教育評估院國際學校評審專家組組長。從教30余年,曾在西雅圖市Garfield High School 任教,在日本等國講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